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高考必考文言句式知識點

高考必考文言句式知識點

整理了2017年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關註查字典語文網。

2017年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目前,高三的同學已經開始了高考第壹輪復習,在這壹階段的復習當中,我們要註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會為我們今後的深入復習打下基礎。那麽現在,小編就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幫助大家進行第壹輪復習。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1、判斷句

(1)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例如:

此人力士。

(2)用“為”聯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例如: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3)用“是”表判斷。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用副詞“非”“乃”“即”“則”等表判斷。對否定判斷學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註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妳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被動句

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於”表示被動關系。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王建禽於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壹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裏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壹些,但考慮不壹定被理解)

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系。“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草房被秋風吹壞了)

(4)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簡析]“受……於……”表示被動,可譯為“被”,“於”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量較少。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3、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詞“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這類句子中,代詞作賓語時,則常常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①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楚國)不得欺騙妳(宋國),妳(宋國)也不要欺騙我(楚國)]

②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簡析]①句的“爾”“我”,代詞,分別作動詞“詐”“虞”的賓語,因兩個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爾”、“我”分別放在“詐”“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詞“無”(毋)的後面。②句的“之”,代詞,指代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動詞“許”的賓語,放在“許”的前面、否定副詞“莫”的後面。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壹,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未絕鼓音。

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簡析]這三個句子都是否定句,由於賓語“二毛”(頭發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2)賓語用代詞復指。

這壹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之”復指壹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太陽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③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掌握國家政權,天下賴妳維持)

[簡析]①句的“下土”是動詞“冒”的賓語,為了強調賓語,把賓語提到動詞“冒”的前邊,在被提前的賓語與動詞“冒”之間插進代詞“是”表示復指。②句的“亡”是“恤”的賓語,借助代詞“之”復指賓語,把賓語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維”就是“維(保護)四方”,此是借助代詞“是”復指賓語,使賓語前置。

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惟(唯)”,構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

④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⑤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⑥父母唯其疾之憂。

[簡析]“唯敵是求”就是“求敵”;“唯利是視”,就是“視利”;“唯其疾之憂”就是“憂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賓語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較突出。現代漢語從古代吸收的成語裏有“唯命是聽”“唯利是圖”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保留。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復雜。例如:

①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禦之者。然( )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瘺、癘……[永州郊野出壹種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紋,它壹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沒法醫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曬成幹肉做藥,可以治好麻瘋、頸子腫、瘺管、手腳蜷曲(病)……]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壹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不發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例如:

壹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第壹次擊鼓,軍隊的士氣高漲,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微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全沒有了)

[簡析]此句屬承前省,後兩個分句的動詞謂語“鼓”承第壹個分句的動詞謂語省略了。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確地理解。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謊報,壹定按實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雖不能壹壹察清斷明,但壹定盡誠心來處理)

[簡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後面分別省略了主要動詞“告”和“論”。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構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於”和“以”。例如:

①至則無所用,放之( )山下。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 )座上。亞父受玉鬥,置之( )地,拔劍撞而破之。

[簡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省略了介詞“於”。②句中“座上”“地”是表處所的詞語,前面都省略了介詞“於”。這類的“於”字省略在古漢語裏很普遍。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壹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句子裏,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裏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註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

①宮中府中,俱為壹體。

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簡析]①句中的“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5、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雖然沒有在《考試大綱》中單獨列出,但考題上經常出現,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壹個重要方面。

(1)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於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②五谷者,種之美者也。(五谷是莊稼中的好種)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後置。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雲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雲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3)定語放在中心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他(陳勝)壹些曾經壹道給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聽到了這個消息]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鰥、寡、孤、獨),是社會上無依無靠的窮苦人]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有幾人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