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鼎的意思是什麽

鼎的意思是什麽

鼎的意思是什麽:(1)(名)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三足兩耳:鐘~。(2)(副)正當、正在:~盛。

鼎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橫、橫、豎折撇。

鼎字的筆順圖解

***十二畫

1

2

橫折

3

4

5

6

豎折撇

7

8

9

10

11

12

橫折

鼎字的筆順分布演示圖

鼎的拼音為dǐng,部首為鼎,結構為半包圍結構,註音為ㄉㄧㄥˇ,筆順編號為251115132125。

鼎字的具體字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基本解釋

(1)(名)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三足兩耳:鐘~。(2)(副)正當、正在:~盛。

二、康熙字典

鼎亥集下鼎部康熙_畫:13畫,部外_畫:0畫〔古文〕_《唐_》《集_》《__》__都挺切,音_。《_文》鼎三足_耳,和五味之_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_鼎荊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_·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_方_物,_金九牧,_鼎象物,百物而_之_,使民知神_,故民入川_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_莫能逢之。《周_·天官·膳夫》王日壹_鼎,十有二物,皆有俎。《__》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又《周易卦名》巽下_上之卦。又《正_》鼎,_也。又方也。《前_·___》天子春秋鼎盛。又鼎鼎,大舒也。《_·檀弓》_事鼎鼎_,_小人。《疏》形__慢也。又周鼎,星名。_《步天歌》。又湖名。《史_·封__》_帝_鼎於荊山,後世因名其__鼎湖。又州名。宋朗州_鼎州。又城_名。《後_·郡_誌》雒__城曰鼎_。《_》九鼎所後入。又_舟曰鼎。《_子·方言》_之_之鼎。又官名。《前_·_方朔_》夏育_鼎官。《_》鼎官,今殿前_鼎者也。又姓。未_鼎澧。又人名。《西京__》鼎,匡衡小名也。又《前_·匡衡__》_晏曰:匡衡少_字鼎,_乃易字稚圭,世所_衡__禹_,上言衡__,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___匡鼎_。《_》服虔曰:鼎,_言_也,若言匡且_也。○按服虔__。又《前_·_捐之_》捐之_短石_。__曰:_鼎_。《_》如淳曰:言方且欲_矣。鼎音_。_古曰:_如字。又葉他_切,音汀。《左思·_都_》精若耀星,_若雷霆。名藏於山_,形_於夏鼎。

三、百科解釋

鼎(拼音:dǐng)是漢語常用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壹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裏祭祀用的壹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於“鼎”的重要,又常用於比喻王位和帝業,如:定鼎、問鼎。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裏翻滾稱為“鼎沸”,比喻喧鬧、混亂。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四、辭典解釋

鼎的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基本字義鼎讀音:dǐng怎麽讀:名詞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名詞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名詞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牋組詞:「臺鼎」、「鼎輔」。名詞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麯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名詞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名詞二壹四部首之壹。副詞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誌.卷六壹.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歷,數鍾皇晉。」副詞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形容詞大。牋組詞:「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妳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鼎的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基本字義鼎讀音:dǐng怎麽讀: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牋組詞:毛公鼎◎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大。牋組詞:鼎力相助方、正。牋組詞:鼎盛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牋組詞:臺鼎、鼎輔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牋組詞:鼎鑊鼎的解釋(來源:小字典)基本字義鼎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牋組詞:「毛公鼎」、「列鼎而食」。古代傳國的寶器,作為王位、帝業的象徵。牋組詞:「問鼎中原」。盛大。牋組詞:「鼎力相助」、「鼎鼎大名」。方當、正當。牋組詞:「鼎盛」。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牋組詞:「臺鼎」、「鼎輔」。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比喻三方對峙。牋組詞:「三國鼎立」、「鼎足而居」、「勢成鼎足」。

五、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鼎卷七鼎部三足_耳,和五味之_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_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_,螭魅__,莫能逢之,以_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_鼎,象析木以炊也。_文以鼎__字。凡鼎之_皆從鼎。都挺切說文解字註(鼎)三足_耳。和五味之_器也。三足_耳_器形。非_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臺也。易曰。鼎_耳。和_作_。_亦_俗通用。象析木_炊。巳下次第依韻_所_小徐本_。?者、判木也。反?_。壹?析_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_氏___三足_耳_字形。乃高析木之_旁_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_辨之矣。_省_。大徐本_。_此三字_上_未_。此_上_目者_省_也。或曰__目。__木。鼎卦上_下_。何不以此_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_可。若六_之_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_木不相合也。故_下__象形。上____。古_鼎_丁。如___春秋鼎盛、匡衡_匡鼎_皆是。鼎之言_也。正也。都挺切。十壹部。昔禹收九牧之金。_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_者。此字依韻__。離魅__莫能逢之。__承天休。離俗用螭。依_部__作離。此用宣三年左_王___。_不言_鼎荊山之下。__古文疏_雲。_西同州朝邑_西南三十二裏有_德城。__也。_誌左_翊_德下曰。禹_北_荊山在南。皇甫_帝王世_。禹_鼎於荊山。在_翊_德之南。山下有荊渠。_氏水_註。_德_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_北_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_夏後_九鼎_也。易卦_木於下者_鼎。此引易_下_象析木之意。__下引易_從日壹例。古文___鼎。_文_鼎__。二_字小徐皆作_。郭忠恕佩_雲。古文以__鼎。_文以鼎__。亦_。今正。京房__字鼎_。此古文以__鼎之_也。____?者、_文之____字。此_文以鼎__之_也。凡鼎之_皆從鼎。

下面介紹下鼎字的其他相關知識:

關於鼎字的成語有:

鼎鼎大名、鼎鼎有名、大名鼎鼎、拔山舉鼎、拔山杠鼎、拔山扛鼎、嘗鼎壹臠、重_列鼎、春秋鼎盛、刀鋸鼎鑊、鼎足之勢、鼎食之家、鼎鑊如飴、鼎足而三、鼎鑊刀鋸、鼎新革故、鼎魚幕燕、鼎折覆_、鼎足而立、鼎湖龍去、

關於鼎字的組詞有:

鼎鼎、鼎庇、讒鼎、饞鼎、_鼎、_鼎、鼎鬯、鼎臣、鼎賜、爨鼎、奠鼎、定鼎、鼎立、鼎鼐、鼎軸、鼎盛、鼎新、鼎_、

關於鼎字的詩詞有:

《九思·百年鼎鼎雜悲歡》、《紀事·龍君鼎鼎出雲關》、《武帝·鼎食諸公盡鼎烹》、《金丹詩訣·鼎鼎元無藥裹尋》、《寶鼎見/寶鼎現》、《自題詩集·人生鼎鼎百年中》、《懷楊臺文楊鼎文(壹作臺鼎)二秀才》、《鼎池·仙去遺金鼎》、《即事·鼎鼎百年隨電去》、《倦客·鼎鼎年華去若流》、

關於鼎字的書法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