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1個讀音:huò。
霍(拼音:huò)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雨,下部是壹只或幾只鳥。群鳥冒雨飛翔,會發出聲響,霍的本義就是鳥飛行時發出的霍霍聲。引申指疾速聲,亦指疾速。
《說文解字》采納了此種結構,隸變後楷書作靃。“靃”筆畫較多,書寫速度慢,到了漢代,又將“靃”下部的兩個“隹”減少為壹個,楷書作“霍”,這種結構在當時也很盛行。時下有的字形還在“隹”下部多出壹個“又”字,隸變後楷書作“?”,這個字形並不常見,後並入俗體字。
因為鳥在大雨中快飛,發出霍霍之聲,這就引申為象聲詞,如古樂府《木蘭詩》:“磨刀霍霍向豬羊。”“疾飛”則有“快”義,這就可以引申為“突然”“忽然”,如司馬相如《大人賦》:“煥然霧除,霍然雲消。”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部霍。
《廣韻》虛郭切。《集韻》《韻會》《正韻》忽郭切,並音霩。《玉篇》:揮霍。《集韻》:揮霍,猝遽也。陸機《文賦》:紛紜揮霍。註:揮霍,疾貌。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
又《荀子·議兵篇》:霍焉離耳。註:霍焉,猶渙焉也。司馬相如《大人賦》:霍然雲消。
又揚雄《甘泉賦》:翕赫曶霍。註:師古曰:開合之貌。文選註:曶霍,疾貌。
又《前漢·嚴助傳》: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疾。
又《爾雅·釋山》:大山宮,小山霍。註:宮謂圍繞之。疏: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宮,小山名霍也。
又山名。《爾雅·釋山》:江南衡。註:衡山,南嶽。又:霍山為南嶽。註:即天柱山。疏:衡之與霍,壹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壹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已來衡霍別矣。註:即天柱山。此據作註時霍山為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