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若乃六親乖方,離群索居。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寫情於萬裏,精思於壹隅。
————西晉·傅鹹《紙賦》
紙,是如今隨處可見亦隨手可棄的東西,在古代,卻曾是貴族王公才有資格使用的珍寶。造紙之術由來已久,經蔡倫改進才終走下神壇,逐漸成為百姓家中之物。
在文人手中,紙是文房四寶之壹,既可承托與友人的深情厚誼,又可借來抒懷遣興,紙是記錄的載體,是承載文明的帆船,亦是中華文明影響世界格局的力量之壹。
古人熱愛鉆研造物,哪怕是薄如蟬翼的紙,也能玩出花來,尤其是在明清兩朝,名紙琳瑯滿目,爭奇鬥艷。明代學者屠隆就曾在《考槃餘事》中專門記錄當時的名貴紙箋:永樂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紙,最厚大而好者曰連七、曰觀音紙。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亦有壹章論紙,記錄了從古至當時的凝光紙、側理紙、澄心堂紙等幾十種紙箋,可見造物之盛。
今天,就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至今尚存的壹些古代名箋。
唐?· 粉蠟箋
粉蠟箋最早始於唐代,又稱粉蠟宣,曾經被用於書寫聖旨,是壹種添加白色礦物粉的蠟箋。因結合了填粉紙和加蠟紙,兼有二者優點,既不滯筆拒墨,可方便書畫,又能防水,保存長久,甚至歷數百年仍然堅韌如新。
米芾《書史》中即記載,褚遂良的《枯樹賦》正寫於粉蠟紙上。延至清代康乾年間,粉蠟箋風行,多以五色紙為原料,施以粉彩,再加蠟砑光,稱「 五色粉蠟 」。再在其上用泥金等法繪制圖案。
粉蠟箋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若於其上描金勾銀,那就是“描金勾蠟箋”;若用金箔銀箔,那就是“灑金粉蠟箋”;乾隆時大量繪制冰梅紋作裝飾,名“梅花玉版箋”,其他還有“描金雲龍五色蠟箋”、“描金雲龍彩蠟箋”等等。
而此件仿明仁殿畫金如意雲紋粉蠟紙是仿元代名紙“明仁殿紙”,是以桑皮為原料制作的壹種黃色粉蠟箋紙。紙兩面皆用黃粉加蠟,再以泥金畫以如意雲紋圖案,紙背灑金片,平滑勻細,纖維甚少。可逐層揭開3-4張,每張均可用。這種紙是乾隆時期內庫藏品,造價極高昂,只供皇室專用。
灑金銀的五色蠟箋,因為光彩斐然,多為宮廷殿堂寫宜春帖子詩詞、供補壁用。這類彩色灑金或冷金蠟箋在當時是造價很高的奢侈品。可惜的是,粉蠟箋的制作工藝在20世紀初已經失傳。
唐 ·?硬黃紙
硬黃紙,也稱“黃蠟箋”,亦是唐代的壹種藝術加工紙,如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中記載:“硬黃紙,唐人用以寫經,染以黃檗,取其避蠹。以其紙如漿澤、瑩而滑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跡,或有硬黃紙,皆唐人仿書,非真跡也。”可知硬黃紙是由以黃檗汁浸泡而成。
除了黃檗,制作工藝中還有塗蠟這壹環節,塗蠟不僅能夠防潮,還可以降低紙張的吸水性,防止過分暈染,同時可以提高紙張的透明度,可以為雙鉤摹寫者提供方便,即所謂的“ 響拓 ”。
經過多道工序的硬黃紙外觀呈黃色或淡黃色,不僅表面光瑩,柔韌質硬,抖動時還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可見質地之佳,又因黃檗還可以防蛀、驅蟲,保存良久,故而多用於寫經或摹古貼。
故宮所藏這卷硬黃紙保存較好,紙邊穿孔,以紙繩串聯,如壹冊書,便於攜帶和保存,猶如活頁卷簿,應為寫經或記錄官方檔案用。
五代 · 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是五代十國時徽州地區的壹種名紙,因質地極佳,觸感似肌膚卵膜,又似光潤美玉而著稱。據《徽州府誌》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當時澄心堂紙還和龍尾棗心硯、李廷矽墨、汪伯立筆合稱“徽州文房四寶”。
南唐後主李煜稱其為“ 紙中之王 ”,不但專門設禦監負責生產,還辟出南唐開國之主李升節度金陵時使用的澄心堂專門貯藏此紙,故得其名。李後主諸多名作均是在此紙上落成。
澄心堂紙還得到了後世文人墨客臻愛,許多名作均以此紙傳世,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歐陽修起草的《新唐書》等,北宋書法四大家之壹的蔡襄甚至為其題寫《澄心堂帖》。
延至明清,澄心堂紙也仍然備受寵愛,董其昌在得到澄心堂紙時甚至不敢在其上書寫,可見其品質絕佳,無怪乎被評為 造紙史上最好的紙 。
質量極高,但傳世也極少,後世屢有仿制,清代宮廷中如意館也曾仿制澄心堂紙,其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幾乎融合了唐朝所有傳下來的加工技術,經過現代復原,澄心堂紙也重現人間,還打入了國際市場。
宋 · 羅文箋
羅文箋最早見於蘇易簡的《文房四譜》:
蜀人造十色箋,凡十幅為壹榻。每幅之尾,必以竹夾夾之,和十色水,逐相以染,當染之際,棄置捶埋,堆盈左右,不勝其委頓。逮幹,則光彩相宣,不可名也!逐幅於文版之上研之,則隱起花木麟鸞,千狀萬態。又以細布,先以面漿膠,令勁挺,隱出其文者,謂之“魚子箋”,又謂之羅(紋)箋’,今刺溪亦有焉。
可見,羅文箋實際上源於唐代的“魚子箋”,工匠用細布砑出紋路,使圖案浮於表面,紋路更為明顯。至今宋人墨寶中我們還可見到羅文箋的身影,譬如蔡襄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其中便有對蝶紋樣的羅紋。
清時,在這種紙箋的基礎上改進發展了其制作工藝,在箋上灑金箔,其質地較普通宣紙更厚,質地細密,不易滲水。康雍年間,杭州巧匠王誠之又以銅絲簾造闊簾羅紋紙,世稱“ 狹簾羅紋 ”。羅文箋因灑金箔而華貴可人,為清代較為盛行的紙品之壹。
故宮所藏的這件羅紋灑金紙亦是其中佳品,紙面有明顯橫縱細線相交的紋樣,但與簾紋不同。其紙色淡黃,並施以細密的金箔,制作精細,實乃羅文箋中的上品。
宋 · 砑花箋
“砑花”這壹技法是指是將雕有紋理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印模用強力壓在紙面上,使花紋隱現於紙面。文獻記載中的砑花技法早至五代,但傳世砑花箋中最早僅發現北宋實物。
砑花箋中,水紋紙尤美,在隋唐時就已流行,後世明代楊慎的《丹鉛總錄》中引用唐太宗詩句“水搖文蠲(鹢)動,浪轉錦花浮”還緊接著寫道:“唐世有蠲(鹢)紙,壹名衍波箋,蓋紙文如水文也。”所以這種紙又叫“ 衍波箋 ”。
試想紙上白色流水蕩漾盤旋,如臨清江小河,怎能不讓人起興抒情,故而古代水紋紙多用作信箋以寄情千裏,存世很少,極為珍貴。
砑花的花紋多樣,前面所提的羅紋箋實則也是壹種砑花箋,除了對蝶紋,還有鳳穿牡丹卷草紋、折枝花卉紋、龜甲紋等等。
目前發現更多的都是明清砑花箋,不過明清時的砑花箋工藝已經和宋時的砑花法不同,花紋亦別有風格。明清時已經能在厚薄不壹的堅韌皮紙上砑出復雜的人物圖畫,名 故事箋 ,紙放透光處看才能盡覽它的精巧,這種紙極適於筆墨。
加工時,大概先將紙加粉,染色,把畫稿刻在硬木模上,以蠟砑紙,模上凸出的畫紋因壓力作用,呈現出光亮透明的畫面。仔細觀察還可以在紙的深凹處發現殘存的蠟渣。
明?· 瓷青紙
瓷青紙,亦名磁青紙,因其由靛藍染料制成,色澤如宣德青花瓷,故有瓷青之名。
瓷青紙並非明代首創,實際上五代至宋時就有相同制法的染色紙,顏色與瓷青紙十分相近,名鴉青紙、青藤紙等。黃庭堅就曾作詩《求範子默染鴉青紙》:為染溪藤三百固,待渠湔拂壹床書。
瓷青紙常用於撰寫佛經或繪佛像,壹般常用泥金銀方式書寫,唯有如此才配得紙的名貴,兩相搭配,才托襯得起佛經的莊重威嚴。
瓷青紙除了自身顯貴,還可以加工成另壹種赫赫有名的紙箋——羊腦箋,也是壹種極其名貴的寫經紙。清人沈初便曾在《西清筆記》中記錄羊腦箋的制法:
羊腦箋以宣德磁青為之,以羊腦和頂煙(松煙)窯藏久之,取以塗紙,砑光及砑成鍛紋而成箋。黑如漆明如鏡,始自明宣德年間,以泥金寫經,歷久不壞,蟲不能蛀,今內城唯壹猶傳其法。
羊腦箋色澤深郁含蓄,漆黑亮滑,可惜的是,這種工藝也早已不傳於世。
清 · 開化紙
開化紙,因產自浙江開化而得名。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無明顯簾紋,纖薄柔韌,是清代最為名貴的紙張。因其純白中常有壹星半點的暈色,色澤微紅,也叫" 桃花紙 "。
從順治到乾隆,宮廷中凡是刊書多用這種紙。如武英殿刻書,便多用開化紙,才使其書籍奪人眼球;《康熙字典》的初印本珍品用紙也是禦用開化紙;近代著名藏書家陶湘就也最喜收藏殿版開化紙印本,人們甚至稱其為"陶開化"。
故宮所藏的這件珊瑚色開化紙是在開化紙上塗了珊瑚色藥粉,其鮮艷奪目,且不變色退彩,可用作書籍、冊頁的扉頁,以防蟲蠹,古時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種紙與廣東佛山產“萬年紙”相似。現代工藝業已成功復刻出開化紙。
開化榜紙產生的年代比開化紙晚,嘉慶、道光時宮廷用開化榜紙印書,流傳到現在存世亦不多,但在評價上不如開化紙。
古代名箋何其之多,明清制箋業更是達到了巔峰。明時甚至出現了多本箋譜,如堪稱我國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箋譜之首的《蘿軒變古箋譜》,作者吳發祥也據此而青史留名;還有明末胡正言於南京十竹齋編印的《十竹齋箋譜》,中國水印木刻版面的巔峰之作,魯迅先生甚至稱之為“ 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
清代制箋業則由李漁領銜,笠翁設芥子園書坊,售書籍箋簡,還在《閑情偶寄》中記述制箋經歷,起筆便是:箋簡之制,由古及今,不知幾千萬變。
只可惜紙薄易毀,大多古代名箋早已不傳,惟留芳影於浩瀚古籍之中。紙短情長,但嗅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