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第五章 倉頡造字

第五章 倉頡造字

在五帝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象形文字。《淮南子?本經訓》稱,“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春秋元命苞》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剛......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關於中國漢字的起源,東漢文字專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作了更為圓通的解釋:先是伏羲氏作八卦“以垂憲象”,人們從八卦符號中受到啟發,繼而畫出了更多更復雜的符號。神農時代來了個省事的辦法,“結繩而治”,然而因為事務漸多又有偽飾,繩結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黃帝時代應運而產生了倉頡。這位造字專家受到鳥獸蹄迒之跡的啟發,“依類像形”加以創造,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再經過長時間發展演進,進壹步形成了漢字的六種方法,名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許慎的這番解釋,得到多數人贊同,成為漢字起源的權威之說。

其實在舊石器時代,上古先民就創造了“結繩記事”。中國古代文獻對此有所記載。《周易?系辭》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篋篇》也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留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當然結繩記事也麻煩,繩還會腐爛,也易被燒毀。於是在竹、木、石等材料上刻上符號來記事,來代表原先的各種各樣的結繩的含義,這就是刻契,或稱契刻。河南賈湖遺址(距今9000-7500年)出土的龜甲上有契刻的符號,***十七個。《尚書》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八卦的基本圖形,整線“—”(代表陽)和中斷線“--”(代表陰),可以想象壹下,這有何不可是刻契符號?“結繩”和“刻契”,在已進入文明社會的古代近代都曾長期存在。據《北史?魏本紀》記載,魏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唐會要?吐蕃》記載吐蕃“無文字,刻木結繩以為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雲南紅河元陽地區的哈尼族人買賣田地時,常用單股的麻繩打成結,表示田價銀子數。每個結代表壹兩銀子,結與結間的距離相等,表示單位形同。假如最後的距離只有壹半,就表示半兩銀子。新中國成立之初,居住在雲南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記載重大事項。

對於更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象,壹般的刻契就無法滿足,於是就發展到“畫圖記事”。似畫非畫、似字非字的符號產生,這就是“圖形文字”,或稱為“圖畫文字”——嚴格來說這是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彩陶大都有刻劃符號,而且不同遺址的刻劃符號居然有許多是相同的。如甘肅大地灣遺址(距今8000-4800年)與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700-6000年)的刻劃符號有十幾種相同,甘肅馬家窯遺址(距今5200-4400年)與青海馬廠塬遺址(距今4200-4000年)的刻劃符號有十種相同。根據陳福來(彜名課歐吉立)的《彜文揭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刻劃符號的神秘面紗》介紹:彜文與甲骨文首先在文字形態、字形結構上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文字 ;彜文能釋讀大地灣遺址的36種刻劃符號,能釋讀半坡遺址的19種刻劃符號,能釋讀馬家窯遺址的33種刻劃符號,能釋讀馬廠塬遺址的24種刻劃符號。彜文和這些刻劃符號在形態結構上的壹致性,說明這些刻劃符號具有特定含義,是相當成熟的“刻劃文字”或“圖形文字”了。

從原始時期的“結繩記事”到“契刻記事”,再到“畫圖記事”,從“結繩符號”到“契刻符號”再到“圖形符號”,最後完善鞏固形成穩定的“圖形文字”,這其實是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演變過程,是個漫長漸進的不斷積累智慧的充滿快樂的歷史過程。也許到了五帝時代——有史以來的部落的大聯盟時代,經倉頡廣泛搜集各部落的圖形文字並加以整理完善,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因此倉頡也被尊為“造字聖人”。古人對倉頡造字有壹種絕對的崇拜,不斷形容倉頡造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意義。造字的工作的確非凡,就讓倉頡代表所有無數無名的造字的祖先們,接受後人的最崇高的敬意。

雖然我們無法看見倉頡們造字的具體情況,但是可以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彩陶的刻劃符號中領略壹番。另外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距今5000年前)考古有重大發現,在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和部分原始文字,經論證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清代末期發現的殷墟甲骨文字,是當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甲骨文字數約5000個,至商代中後期,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字形同兩周、秦、漢文字有壹脈相承的聯系。從“契刻符號”到“圖形文字”到原始文字再到甲骨文為代表的的象形文字系統,是無數倉頡們創造發明的結果。當然象形文字系統的完善,也是新的倉頡們不斷努力的結果:西周後期的大篆,字形結構趨向齊整,為方塊字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秦統壹後規範統壹文字為去繁就簡的小篆,並啟用把小篆彎曲的線條變成平直筆畫的隸書,至漢代隸書發展成熟,自此中國文字脫離原先的圖畫符號階段進入概念符號階段,古代象形文字系統演變成為筆畫化的漢字系統。

甲骨文、大篆、小篆、漢字,源源流長,記載著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有漢字繼續描繪,由漢字承載的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必將像燦爛星空中的明月,照耀在東方的大地上,指引人類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