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字鼻祖是誰 他的壹生是怎樣的

文字鼻祖是誰 他的壹生是怎樣的

倉頡——造字鼻祖,是黃帝時期的中國文字的創始者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壹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壹,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根據中國史前的文物資料證明,在六七千年以前,文字已從醞釀階段向著原始文字的領域前進,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畫符號;青海柳灣馬廠遺址出土的新陶刻畫符號;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初步象形刻畫符號等,已和壹般彩陶上的花紋根本不同,肯定說,這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漢字從萌芽狀態到甲骨文字,事實上靠倉頡壹人之力是無法完成如此艱巨的造字重任的。最早把倉頡寫入文章的荀子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壹也”(懈蔽篇》)。荀卿並不認為文字是倉頡壹人所造,正如莊稼不是後稷壹人所創始壹樣,在許多人從事文字創造中,倉頡能專心致誌,能做出特殊功績而得到“獨傳”。而《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中,不說“好書者眾”,而只說“倉頡作書”,不是眾人中壹員,而是獨創者。

在《淮南子》和《論衡》中演化為“倉頡四日”,加以神化。尤其《淮南子·本經》以道家思想為主,所言怪異更多。文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極言造字是驚天動地,使神鬼不寧的大事件,並認為詐偽之風也是因有文字而起,這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翻版,是道家思想糅合到倉頡造字傳說的結果。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公元58--147),字叔重。博采前人古文、經學、文字、訓詁之大成,以小篆為規範,寫成《說文解字》及敘目***十五篇,為我國第壹部字書,是上古漢語詞匯的寶庫,是後代研究文字及訓詁的重要依據。許慎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易八卦。……神農氏結繩為治……”“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人。”(《說文解字·敘》)。上古結繩,用八卦以記事是可信的,但它們並非文字,也不是文字的起源。許慎關於文字創始的論述,肯定了“倉頡造字”的傳說,肯定了倉頡所起的重要作用。究其源,其第壹手資料,還是來源於《荀子》。

許慎歷時二十二年之久,精心專意作《說文解字》,博綜篆籀古文之體,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結構,對六書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舉例說明,並以“六書”推究文字本義及聲音訓詁。***收漢字9353個,其中象形字264個,指事字129個,會意字1167個,形聲字7679個。並為漢字建立部首,***540部。讀者可因此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隸、行、草遞變之跡,安排煞費苦心,是該書壹大創造。在字義解釋上極有創見,抓住字的本義,解決了壹些訓詁的問題。除重單詞釋義外,還重在描寫和敘述。成為壹部繼往開來的文字學傑作。試想,若無許慎嘔心瀝血寫下此書,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將是何等局面,不難想象,肯定要滯後若幹世紀。文字對於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與重要可見壹斑。 ,

《說文解字》書成之後,經過數百年的輾轉傳抄,又經唐李陽冰之竄改,以致錯誤遺脫,違失本真。到宋雍熙三年(公元9~06),宋太宗命徐鉉(公元916---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學家)等校訂《說文解字》,於當年完成,並付國子監雕版,始得流傳於世,此本世稱“大徐本”。在正文中新補19字,正文後《說文新附》附402字,為《記文解字》原文所無,從中可考知漢以後唐以前產生的新詞、新字。徐鉉對《說文解字》作了精心校訂、糾正訛誤,既保存其原貌,又有所創新,對古文字研究作出了貢獻。其弟徐鍇(公元920---974)也是五代宋初文字學家,精通字學,曾校訂《說文解字》,對原書註釋的闡發、補充,寫成《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他已註意到漢字的形聲相生、音義轉化的道理,很有創見,此書世稱“小徐本”。小徐本成書於字體及音義?昆亂的時期,對當時及後世的文字起到規範化作用,使唐以後的字體得以基本穩定,

自《說文解字》後四百五十年間,文字書以南朝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為較占,三十卷,收16917字,仿《說文》體例,分542部,內容充實,訓釋完備。

明代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最傑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編的《字匯》和張自烈編的《正字通》。《字匯》十四卷,收字33179個,分214部; 怔字通》十二卷,收33000余字。

清代有著名的《說文解 字》研究四大家:段玉裁(公元1735—1815)、桂馥(公元1736—1805)、王筠(公元1784--1854)和朱駿聲(公元1788--1858)。段玉裁著有《說文解字註》,註解獨樹壹幟,影響很大;他校勘大徐本,改訂內容多 處,對《說文解字》。作了很多闡發,町稱是青出於藍。尤其對引申義和假借義,對多音詞和同義詞都有精到見地。桂馥著《說文義證》,取材廣博,材料豐富,對後世研究《說文解字》影響甚大。王筠在《說文解字》研究上,主要在於整理,於字形、字義方面有創見,為文字學的普及作出了貢獻。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以《說文解字》內容為基礎,加以補充並舉例,從字形人手,說明文字的形、音、義的關系;在字義(詞義)的轉註和假借方面,指出轉註即引申,假借則是同音通假,開拓了文字研究新領域,自成壹家之言;書中還將文字按古韻分類,舍形取聲,***得1137個聲符,歸納成18部,以上古韻文的用韻來證明古音,凡同韻相押稱“古韻”,鄰韻相押稱“轉音”,他的卓見在於認識到引申義和假借義的重要性,其貢獻在於全面地研究了字義(詞義)。

研究中國文字頗有造詣者還有清代江永、戴震、錢大昕、王念孫,近代羅振玉,現代唐蘭、郭沫若等,他們為中國文字走向科學起了奠基和開拓的作用。

清代字書集大成之作是張玉書、陳廷敬等編纂的《康熙字典》,收47035字,另有古文字1955個,合計48990字,分214部。

近代字書《中華大字典》由徐元浩、歐陽溥存等合編,收單字48000多字,分214部。

當代字書《漢語大字典》,由徐中舒等三百余人編寫,收古今單字56000個,按200部首分部排列,此書集古今字典之大成,是收字最多資料豐富的字典典範。

從倉頡時代萌芽狀態的文字到當代56000個左右的漢字,上下五千年,其間每前進壹步,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凝聚著文字工作者的心血。若無上古先民的代表倉頡集思廣益,搜集整理,推廣使用,後世文字工作者必將跋涉更艱苦的創造歷程。 ‘

漢字的創造從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算起,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至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出土甲骨十余萬片,單字總數超過5000個,許慎集漢字9353個,當代已發展到56000個左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是壹項多麽艱巨的創造性的勞動,難道是僅僅靠倉頡或歷代幾個名人所能完成的使命嗎?甲骨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古人所謂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稱為“六書”,在甲骨文中均可找到實例。那麽商朝以前,夏朝和黃帝時期使用何種文字?不成熟的漢字那壹段歷史在文字學史上還是壹個空白;目前尚不清楚。1986至1987年先後在西安出土壹批距今4000年以上,屬龍山文化晚期的原始時期的甲骨文,是我國古文字學史上壹次突破性的發現。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成熟的甲骨文之前的那壹段不成熟的文字,遲早能發現並破譯,因此,“倉頡造字”之說終將會有準確答案,這不過是個時間性的問題,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壹種文字,也是聯合國使用的六種文字之壹,它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斯的貢獻,在科學昌盛的今天,漢字已可以輸入電子計算機,廣泛應用於圖書館、電報局、新聞通訊社、編輯部;印刷廠及個人寫作、通信、表達和交流思想。人類文明又翻開了新的壹頁,當代語言文字工作者們將踏著倉頡之路,壹面將面臨新的科學挑戰,壹面還要不斷探索文字創造的源流,任重而道遠啊!

大概的就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