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的筆畫順序是豎、捺、撇、捺、橫折、豎、橫折、橫、捺、橫、撇、橫折、撇、捺。裳的部首是衣。
裳(拼音:cháng、sha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也見於先秦著作《詩經》。“裳”是形聲字,從衣、尚聲。“裳”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長至膝蓋的壹種衣服,類似於裙子,讀作cháng。後“衣”“裳”連用泛指衣服,其中的“裳”讀作shang。
形聲字。“裳”由“尚”和“衣”組成,“尚”表示字的讀音與“尚”字接近,“衣”表示字的意思跟衣服有關。“裳”最初是指穿在下身的衣裙,屬於裙子的壹種,而不是褲子。這種“裙子”,無論男女皆可穿著。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裳是用整幅布做的,也就是不需要剪裁。把壹整幅布圍在腰上,把多余的布做成褶。
既然上為“衣”,下為“裳”,上下合在壹起為“衣裳”,那麽,“衣裳”演變為衣服的通稱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從另壹個角度來說,“衣”和“裳”皆可泛指衣服,“衣裳”連用泛指衣服也是順理成章的。乃至到了後來,“裳”逐漸失去了獨立的身份,成為附著於“衣”的成分,讀音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shang。由此,就有了“衣裳(shang)”的“裳”。
裳的古籍釋義
下帬也註:《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積。玄端,玄裳、黃裳、襍裳可也。”《禮記·深衣》:“續衽鉤邊,要縫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廢矣。“從巾,尚聲”註:從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為經常字。市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正韻》陳羊切,並音常。《說文》:下帬也。《釋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詩·邶風》:綠衣黃裳。《禮·曲禮》:暑無褰裳。揚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集韻》:本作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