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筆順筆畫:郭筆畫數10,筆畫順序:點、橫、豎、橫折、橫、橫撇/橫鉤、豎鉤、提、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豎。
寫字技巧
左右等寬。“享”整體收緊,上下中心對齊。“阝”豎畫正直,鉤畫長短和曲彎都要適度。
郭字解釋
郭,漢語壹級字,形聲字,讀作:guō。屬於左右結構漢字,作為名詞有外城;泛指城市;外部,外周;春秋國名;皮;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等意思;作為動詞有擴張;擴大;開拓或空的意思。
字源演變
“郭”和“廓”的本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像是建在城邑四周外圍的護城塔樓。有的甲骨文省去東西方向的塔樓,簡化字形。形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籀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囗”形(城區)寫成“回”形,篆文再加“邑”另造“郭”代替,強調其“保護城邑”的含義。
造字本義:名詞,城邑外圍護墻上的守備塔樓。將“邑”形寫成“雙耳旁”阝。當“郭”的“輪廓”引申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廣”另造“廓”代替。
郭,形聲字。初文作“?,像城?之形,與“?”為壹字異體。後添加了義符“邑”,表示外城之義。甲骨文:“辛卯蔔,?貞:基方作郭。”(《合集》13514正甲)用的就是本義。《釋名·釋宮室》:“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也通“廓”,指事物的輪廓,如刀劍、錢幣、弩牙的外廓都稱為“郭”。《說文》:“郭,齊之郭氏虛。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從邑,?聲。”“郭”原為郭公赤之國,春秋時失國成為郭氏虛,在齊國境內。
故地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又通假為“虢”,指“虢國”。老百姓常住的地方,內城叫城,外城叫郭,是郭本字;它中間的‘回’象內城外郭,上面和下面的象城郭外相對的兩亭形,在作偏旁時,形變而省寫作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