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魚筆畫順序

魚筆畫順序

魚筆畫順序是撇、橫撇/橫鉤、豎、橫折、橫、豎、橫、橫。

字源演變:

魚,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魚”字從形體上可看出有魚吻、魚眼、魚身、魚鰭、魚鱗和尾巴,像魚的形狀,線條雖簡,但樣樣俱全。在第壹期甲骨文裏“魚”已被簡化,只剩魚鰭。

到了周代早期,在“伯魚簋”裏,“魚”又恢復了圖形文字的形體,且已較為繁化了。周代晚期,在“毛公鼎”上的“魚”字,還是走上簡化的道路。

秦代統壹文字,“書同文”後,小篆中的“魚”字的字形,頭尾都已失形,身與鰭合二為壹。隸變後,隸書的“魚”字形體發生很大變化,魚鰭省略了,魚體魚鱗變為“田”,魚的旁鰭和魚尾化作下四點(灬)。以後便循此發展為楷書的“魚”字。

康熙字典:

《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並禦平聲。《說文》:本作“?”,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

《韻會》:隷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註: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七。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豬,東海有之。壹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為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書·車服誌》: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誌》:親王佩玉魚,壹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又《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註:以魚皮為飾。

又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註: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