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
1170年就有“癌”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難道癌癥是近數百年的新發現,新出現的病癥?
古時候的史官,記錄朝代更叠,帝皇功過,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過,對於皇帝患病細節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們要記載的焦點。也許古代“癌”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
說到癌癥,早在12世紀(1170年)的宋朝,東軒居士撰寫過壹本《衛濟寶書》,提到“癌”這個名詞。這“癌”字沒有見於《康熙字典》等傳統典冊,遲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 ,解釋“癌”是惡性腫瘤。
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誌》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壹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相信是傳統醫學文獻最先對癌的特征有簡明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並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後會引起昏迷。這和現代醫學的“癌”(cancer)的特征和臨床表現有點相似。
Cancer這醫學名詞是來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來自希臘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細胞異常失控,毫無規律分裂生長,結果形成腫瘤。癌腫的血管猶如螃蟹的爪,從腫瘤向外四處伸展。如果屬實,宋朝以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腫瘤描述名目多
要認識古人的所謂腫瘤是困難的。主要是描述腫瘤的名目很多,當然腫瘤分類也成問題。歷代文獻所記錄的名稱,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還有腫瘍、癭瘤、惡瘡、瘤、巖、癌等十幾種名稱。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塊)腫或黴菌球的腫塊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說的腫瘤不容易。
癌癥是可致命的惡性腫瘤,是近代所用的醫學名詞。在以前,組織病理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甚至遺傳學還在萌芽階段。同時,診斷造影學還沒有誕生,診斷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難診斷出來。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對於“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於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許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壹些患病征象,但只憑這些征象癥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唯有從壹些“蛛絲馬跡”的文字資料,去推敲、揣測,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間接診斷。
癌癥病征會導致誤診誤醫
現代的人患癌的發生率有增加是事實。概括的說,可能是因為有了物理學、放射學等等的發現,大大幫助科技的發展,加上顯微鏡及各種精密儀器的應用,診療更為精細準確,所以能夠早日發現更多的腫瘤病例,因此發病率相應增加。
同時現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煙,不利的工作環境,以及長期接觸很多足以致癌的機會,如輻射、化學藥物、空氣、食水汙染,摻有化學品的食品如添加劑、防腐劑、殺蟲劑等等,癌癥的幾率的確是增加了。
已經轉移或擴散的癌癥病征,是可以導致誤診誤醫的。例如華南地區有很多人患上頸癧,出現在頸部皮肉間可捫的核塊(癭瘺),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病。這些核塊,可能是細菌感染如結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細胞擴散到頸項的臨床病征。
記得上世紀,曾讀到壹些報章所刊登,或是張貼在路上的包醫或專醫頸癧的廣告,售賣秘方外敷藥物或服用草藥。真正發生在鼻咽的病竈卻被忽視了,結果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傳統醫學的文獻,也沒有鼻咽癌這個醫學名詞,可見對這種惡性腫瘤的認識有限,結果誤了大事。
有時候,癌癥原發病竈的病征不很明顯,或是被誤解忽略,待癌腫擴散到其他器官後,明顯的癥狀出現時才“驚醒”病人和醫者。例如,有人出現行動不靈,四肢無力,頭痛等癥狀,以為是中風、風邪,才發現是肺癌已經轉移到腦部。查問之下,病人可能有過幾次咯血,但是以為是“熱氣”而不以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許對有過鼻衄或耳鳴等癥狀,也當作“熱氣”,把頸癧當作“風邪焮結”或“風熱毒氣”積聚成核等,結果癌細胞侵入骨骼或肺部,為時已晚。
再說,內臟癌腫如胰、肝、結腸、卵巢等,當病勢加深,腹部會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脹,病征才明顯出現。現代醫學是以直接的診斷方法如造影、內窺鏡、活組織細胞檢驗、細胞組織學診斷確定是癌癥,然後觀察癌細胞的類型,作出臨床病期分類,才施於相應的治療。診斷是不通過間接方法來確定的。
明英宗的“石水病”
有記載說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說是腳氣病,真正死因是難以考究。不過,個人認為,腳氣病的可能性比較低。
這位曾兩度登上帝位,因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慫恿,叫皇上禦駕親征,討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結果不聽大臣勸諫,1449年在土木堡壹役,兵敗被瓦剌胡人俘虜,讓弟弟朱祁鈺(1428-1457)登上皇位,是為景泰帝代宗。後來英宗被釋,幽居在南宮。接著景泰病重,經過壹場政變,英宗才重登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傳統醫籍如《內經》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甕”,其實是現代醫學的腹水。腹水癥不是壹種具體的病患,只是嚴重的臨床征狀。腹水的原因很多,鑒別診斷有肝臟硬化,甚至是心臟、腎臟病等等。就算是癌癥,那麽癌腫病竈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腸癌癥等,診斷出有腹水,並不意味正確診出病理!
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麽他究竟患的是什麽病?如果是癌癥,處在500多年前的醫學水平,很難準確作出診斷。
溥儀患上膀胱癌
不過,能夠真正確實是因癌癥而死的中國皇帝,應該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愛新覺羅?溥儀,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滿清王朝被推翻後,經過“改造”後,成為壹介平民。
據知,早在1962年中,溥儀和李淑賢結婚後的兩個星期,就出現尿血的癥狀。傳統醫師診斷他有“膀胱熱”,開了壹些藥給他,也沒有作進壹步檢驗。
兩年後,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得知溥儀有尿血,要求有關部門對溥儀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才發現溥儀患上膀胱癌,動了切除手術後的幾個月,腫瘤已經蔓延至左腎,多次動過手術,也不見好轉,又再轉移到另外的腎臟,後來因腎功能衰竭死去。溥儀死於腎癌,死後廟號為恭宗,謚號湣皇帝,遜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