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稱呼自己

文言文稱呼自己

1.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們也存在壹些差別。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予:與“余”同。

《康熙字典》: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

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

《說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妳、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

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說“我見”;相對於敵方,說“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說“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說“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說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2.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們也存在壹些差別。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

予:與“余”同。《康熙字典》: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

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說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妳、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說“我見”;相對於敵方,說“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說“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說“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

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

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

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說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3.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展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壹種文化現象,從壹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壹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壹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壹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沈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壹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