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寫作歐
1.解釋
歐(拼音:ōu、ǒu)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實際產生時間可能更早。歐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從欠、區(ōu)聲。歐本義指嘔吐,讀ǒu。這個意思後來用“嘔”表示。在現代漢語中,“歐”主要用作音譯字用,如歐洲、歐姆等,讀ōu。也用作姓氏,又用於復姓“歐陽”。
2.文字源流
據現有古文字材料,“歐”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左傳·哀公二年》:“嚴吾伏嘔血,鼓音不衰。”可見歐字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歐”是形聲字。戰國文字和篆文皆由“欠”和“區”兩部分構成。右邊的“欠”字是形符。
欠意為張口出氣,漢字中從“欠”的字有的與口有關,“歐”字的本義指吐,故從“欠”。左邊的“區”字是聲符,指示這個字的讀音。有人說,“歐”字的意思指從口中吐出。要從口中吐出什麽東西,就必須張開嘴巴。
而“欠”有張嘴打哈欠的意思,所以“歐”用“欠”字作形符。又因為“區”字有藏儲的意思。而“歐”是將肚子裏的藏儲的東西不能自制地從口中吐出來,所以“歐”字用“區”字作聲符並會意。
3.康熙字典
玉篇《集韻》《韻會》於口切。《唐韻》烏後切,並音毆。《說文》:吐也。或作嘔。《急就篇》註:嘔逆,吐而不下食也。《前漢·嚴助傳》: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山海經》:薄魚壹目,其音如歐。
註:郭璞曰:如人嘔吐聲也。又:海外歐絲之野,在大踵東有女子跪據樹歐絲。註:郭璞曰:言噉葉而吐絲,蓋蠶類也。《白氏六帖》:跪樹歐絲,生桑得繭。又與毆通,捶擊也。《史記·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歐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烏侯切,音鷗。與謳同。氣出而歌也。又歐歐,聲也。魏繆襲《尤射》:雞鳴歐歐,明燈皙皙。皙音制。又姓。歐冶子,古善鑄劒者,見《越絕書》。
又歐侯、歐陽,俱復姓,見《漢書》。又刀名。《後漢·虞詡傳》:寧伏歐刀以示遠近。註:歐刀,刑人之刀也。又水名。《山海經》:滏水東流,註於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