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拼音讀字之前,當時的古人有4種識字的方法:分別是形聲字、直音法、反切法、讀若法。
壹,形聲字
形聲字是4種方法中最簡單的,即使放到現在,仍然是許多老師教授學生認字的壹種方法。這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從基礎上形成的。通常是有表示意義範疇的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旁組合而成的。
二,直音法直音法就是說在遇見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就使用壹個自己認識的不壹樣的同音字去標註它。這種標註方法在康熙字典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就是用壹個漢字去為另壹個漢字註音。
三,反切法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的方法給壹個字註音,取上字的聲母,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註音。反切的這種漢字註音方法是壹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
四,讀若法
讀入法就是找壹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它的原字進行註音。相比起直營法來說,它的註音更加準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註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而漢語拼音註音法是在1958年的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了該方案。這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撰寫的標準。
而拼音的歷史是源於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才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字。自此之後出現了許多種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這都為以後的漢語拼音提供了各種經驗。總的來說,就算遠在古代還沒有出現拼音的時候,古人就想出了多種能夠代替拼音的方式,雖然不及現代的拼音方便,但是也足以體現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