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獸有猱,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不休。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虎曰:“忠哉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字詞解釋
猱:古書上說的壹種猴。
善:善於、擅長。
緣:攀援。
使:讓、叫。
休:停。
殊快:很舒服 殊:很,非常。快:高興,痛快。
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余:我。
余偶有所獲腥:偶爾得到壹點葷腥。
左右:對對方的尊稱,這裏是猱對老虎的尊稱。
跡:追尋。
啖:吃、食。
走:逃跑、跑。
木:樹;在此,高木可以引申為樹林。
跳踉:蹦跳。
忠哉猱也:真是忠心耿耿的猱啊。
譯文
野獸之中有壹種動物叫猱,小而善於爬樹,爪子鋒利。老虎的腦袋癢,就讓猱爬上去撓個不停,(撓)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覺得(腦袋撓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腦漿吃,把要扔掉的余渣獻給老虎,說:“我偶爾得到些葷腥,不敢私自享用,用來獻給您。”老虎說:“猱真是忠心啊!愛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還沒有察覺。久了老虎的腦袋空了,疼痛發作,尋找猱的蹤跡。猱卻已經(逃)跑到了高大的樹上。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寓意
古往今來,由於愛聽恭維話而把壞人當好人、誤了大事、害了自己的,不是壹個、兩個。這則寓言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要做壹個正直的人,決不做猱壹類的獻媚者;我們還要百倍警惕像猱壹樣諂媚奉迎的小人,使恭維話沒有市場,使拍馬屁者到處碰壁。並且要自覺抵制壹些不良的的誘惑,不要身入險地,而不自知。
2. 自相矛盾文言文註音zì xiāng máo dùn : chǔ rén yǒu yù dùn yǔ máo zhě , yù zhī yuē : “ wú máo zhī jiān , wù mò néng xiàn yě .” yòu yù qí máo yuē : “ wú máo zhī lì , yú wù mò bù xiàn yě . ”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
huò yuē : “ yǐ zǐ zhī máo , xiàn zǐ zhī dùn , hé rú ? ” qí rén fú néng yìng yě . zhòng jiē xiào zhī . fū bù kě xiàn zhī dùn yǔ wú bù xiàn zhī máo , bù kě tóng shì ěr lì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擴展資料:
自相矛盾是壹個寓言故事,它主要表達了壹個人說話前後不壹,互相矛盾。
自相矛盾中比較生僻的字有以下幾個:
1、鬻:讀作yù,是賣,出售的意思。
2、譽之:讀作 yù 誇耀(他的)盾。譽,稱贊,這裏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3、陷:讀作xiàn,代表刺破,這裏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4、弗:讀作 fú,不 的意思。
與自相矛盾相近的寓言有很多,比如,掩耳盜鈴、揠苗助長、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畫蛇添足等。
畫蛇添足表達的是本想精彩的表達某個事情,結果反而弄巧成拙。
參考資料: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妳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壹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妳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妳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壹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妳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妳為什麽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麽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16.陸遊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 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傷, 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壹起的。
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 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 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
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 “確實這象鳥窩。”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
”意思是:“讀書壹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 苦於沒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 董遇說:“冬天是壹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 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壹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寫壞的毛筆頭,每甕 都有幾擔那麽重。 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 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
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
匡衡於是就在壹墻上打了壹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 當地 有壹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雇工 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 讀遍主人的書。”
主人感嘆,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壹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
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最響。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麽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麽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象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象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象點燃蠟燭的光亮。
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壹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22.高鳳專心致誌 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為職業。 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
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23.葉廷圭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裏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 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
常常怨恨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麽多書裏,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
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
古人說:‘不學習,壹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成功呢。 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
壹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幹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不是聖人的話不看。
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象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 26。
4. 誰有高中文言文助讀9696 唐太宗在翠微殿,問侍臣:“自古以來的帝王,雖平定中原華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數民族臣服。
我才能不超過古代帝王,而成績比他們大, 不知什麽原故。請妳們坦率說說。”
群臣都說:“陛下功德像天地壹樣廣大,其他萬事萬物沒有什麽可說的了。 ”唐太宗說:“不能這麽講。
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勞,不過做到五條罷了:壹是自古帝王多忌妒勝過自己的人,我見別人優點,把它當作自己的優點對待,好像自己優點壹樣 。二是每人的行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棄其短取其長。
三是壹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懷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 深淵之中。而我見賢才,則尊敬他;見表現不好的人,則從愛護的角度教育他。
使賢與不賢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別人當面批評 ,對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開打擊,沒有那個朝代不這樣。
而我即位以來,直言者比比皆是,沒有壹人因此而免職。五是傳統以漢族為貴,歧視 少數民族,而我壹視同仁加以愛護,所以少數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壹樣。
以上五條,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97 貞觀(李世民年號)三年,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官職)裴寂說:“每當有人呈上奏報的折子,內容很多,(看不過來時)我總是把折子粘 在墻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這種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設法做到了解臣子們要表述的情況。
常常思考政事,有時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 望妳們這些臣工們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來報答我的心意。” 98 戊子,皇上對侍奉的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集》,文章語句深奧,也認為堯、舜好,桀、紂不好,但他做事為什麽相反呢?”魏徽說:“君 王即使品格高尚,天資聰明,尤其當自己弱時接受別人的幫助;因為智者獻出他們的謀略,勇者竭盡他們的力量。
隋煬帝憑他的才智,驕傲, 固執己見,因此口重誦堯、舜而做桀、紂的行為,當不知道(他的過錯)以至於導致滅亡。”皇上說:“以前的不遠,我應該以此借鑒。”
99 唐太宗:「房玄齡跟隨我平定天下,冒著百死壹生的生命危險,可見創業之困難。 魏徵與我治理天下,擔心我因富貴而驕傲,因驕傲則怠惰,怠 惰的話則有亡國的危險,可見守成也是不容易的事。
然而創業的不易,已經過去;守成的困難,還需要各位和我壹起戒慎行事。」 100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
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壹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 的人都是老人。
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壹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裏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 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 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裏沒有武器,糧倉裏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 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5. 文言文中賫讀音賫 (賫、繼) [ji]第壹聲1. 懷抱著,帶著:~恨。~持(拿著)。~誌而沒(mò)(誌未遂而死去)。
2. 把東西送給別人:~發(資助)。~賞。~盜糧(把糧食送給盜賊,喻幫助敵人做壞事)。
3. 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行者~,居者送”。
請註意新華字典中“賫”字是沒有zi的讀音的,相關讀zi的只見於百度百科和百度字典,大多數資料中只給到ji的讀音。
以下是新華字典中的解釋:
賫
賫、繼
jī
動
拿東西給人,送給〖give〗
齌,持遺也。從貝,齊聲。俗字作賫。——《說文》
***其財用之幣齌。——《周禮·外府》
設道齌之奠。——《周禮·小祝》。註:“猶送也。”
受其將幣之齌。——《周禮·小宗伯》
又齌皮、馬。——《儀禮·聘禮記》
王何不以地齌周最。——《戰國策·西周策》
賫錢三百萬。——《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賫助(接濟;資助);賫賞(賞賜);賫錢(持贈金錢);賫盜糧(贈送糧食給盜寇)
攜帶;持〖bring;hold〗
行者齎。——《漢書·食貨誌》。註:“謂將衣食之具以自隨也。”
齎盜糧。——《荀子·大略》
賫黃金千斤。——《戰國策·齊策四》
賫葉入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又如:賫酒(攜酒,帶酒);賫帶(攜帶);賫排(置辦安排);賫刺(持名片往謁)
懷抱著〖cherish〗
賫誌沒地,長懷無己。——江淹《恨賦》
又如:賫誌(心懷大誌);賫誌而歿(心懷未遂的誌願死去);賫子(男性生殖器)
賫發
jīfā
〖give,support〗∶贈與;給人錢財幫助
賫發路費
〖send;dispatch〗∶派遣
太夫人令孫權賫二人送。——元·佚名《三國誌平話》
賫恨
jīhèn
〖haveagnawingregret〗抱恨
賫恨而終
賫賞
jīshǎng
〖award〗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