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me,my2. we or our
字:我
拼音:wǒ
字意:自稱,自己,亦指自己壹方:我們。我見(我自己的看法)。我輩。我儕(我們)。自我。我盈彼竭。
人爾敵
筆畫數:7;
部首:戈;
我I;me;人;爾;敵;吾;我 wǒ ㄨㄛˇ
(1)(會意,從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義:兵器。基本義:第壹人稱代詞)
(2)自稱;自己 [I imy;myself]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觀我生。――《易·觀卦》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3)又如:我行(我這裏);我身(我自己;我這個人);我咱(我自。我,我自己);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今者吾喪我。――《莊子》
(4)己方;己國 [we;our]。如:敵我友;我每(我們);我伲(方言。我們);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我wǒ
(1)自己的 [self]。如:(我之行為);我儀(我的匹配)
(2)表示親密的 [my dear]。如:我丈(對老人的親切稱呼);我老彭;我老葉;我東海
(3)向壹邊傾斜的,扭歪的 [wry] 我,頃頓也。――《說文》。段玉裁註:“謂傾側也。頃,頭不正也。頓,下首也。故引申為頃側之意。”
我wǒ 意為 殺 [kill] 我伐用張。――《書·泰誓中》我,古殺字。――《說文》
我見[my view] 我自己的看法沒有絲毫我見。
我們[we;us] 包括我在內的壹組人當我們想到勞動時,也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覺得我們老了。
我思
(1) 認為壹個人的存在是由壹個思想人這個事實來予以說明的哲學原理。
(2)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動。
我行我素wǒxíng-wǒsù
[ persist in one's old wags ; live by one's own difinitions ; stick to one's old way of doing things ; the dogs bark,but the caravan goes on ] 無視別人的議論與看法,還是按照自己平時的壹套做法去做。他夫婦二人還是毫無聞見,依舊我行我素。――《官場現形記》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壹彼壹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
我——第1人稱代詞,人人皆知,但古書上可作虛詞用。例如《詩經·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我作“何”義,意即人沒有善良,怎能作君、作兄呢?
(1)
會意。從手,從戈,意為“以手持戈”。
本義:手持戰戈的人。
引申義:我(第壹人稱復數名詞。指王室、王族、貴族。古代王室壹年到頭只做兩件事:祭祀與戎戰。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他們把自己這個統治天下的部族命名為“手持戰戈的人”,即“我”。甲骨文資料中的“我”,全部用為集體名詞)。
再引申義:余、予、我(第壹人稱單數名詞。[I my,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