鈄革非
鈄姓源流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源自齊康公;另壹種是源自少康後嗣竇氏。下面分別敘述並考證。
壹、源自齊康公之說
出自姜姓,為炎帝之後,以器皿為氏。上古周朝時,姜太公為周武王打天下,周朝建立後,姜太公受封於齊地,建立了齊國。過了幾代人,那時陳國有個公子叫敬仲,因為國難逃到齊國,在齊國的田邑享用那裏的物產,於是敬仲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形成了田姓。田姓壹族中,後來出了個叫田和的人,很厲害,勢力強大,推翻了齊國國君。這在歷史上叫田氏伐齊。
在周安王姬驕十壹年(齊康公姜貸十九年,公元前386年),將齊國君主齊康公放逐於臨海的海島邊(今山東煙臺芝罘島附近),“食壹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又將唯壹的食邑收回。田和則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齊國君主齊康公沒有銅鼎煮食,只好用壹種銅勺子煮些野菜魚蝦吃,那種銅勺子就叫鈄。齊康公的後代人,為了紀念這段艱難的日子,就取鈄字為姓,世代相傳,這段故事,在歷史上叫作“田和篡齊”。鈄姓先人不怕艱難頑強生存的精神很可貴,故鈄氏後人奉齊康公為鈄姓的得姓始祖。
鈄姓為極罕見姓氏,漢唐時以遼西郡為郡望,說明在當時河北有鈄姓族人。遼西郡,戰國時燕置,相當於今河北樂亭以東、遼寧大淩河以西地區。
二、源自少康後嗣竇氏之說
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後,以地名為氏。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沈湎於遊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後絡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於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禦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後緡),就到洛水轉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見太康回來,他們也被有窮國人發現管制起來了。這時,後緡懷孕臨近產期,就逃出自竇(洞穴地名),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後,弟中康(壹作仲康)繼位;中康死後,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後,子少康繼位。大概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姓竇,世代相傳姓竇,形成竇氏。
竇姓起源古老,是大禹的後代。源於姒氏。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竇氏出了壹個皇後,竇太後,她是文帝劉恒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壹直執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竇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竇姓在發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河南兩大郡望,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竇姓世稱扶風望(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壹。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河南望(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壹帶),清河望(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壹帶)。
據《遼西郡鈄氏宗譜》記載,東漢大司空竇融,建巨勛,光武帝賜蓮子金壹鬥,其嗣以金鬥二字並稱鈄姓,居遼西郡。故姒竇鈄三姓,源自壹脈,血統相承,古有萬世禁婚之約。據《燕山郡鈄氏宗譜》載,鈄姓得姓於宋真宗朝。竇載任太尹,在宋真宗歸養時挺身護駕,皇上大喜,賜金壹鬥,並禦賜“鈄”姓。據《五雲西源鈄氏宗譜》載,鼻祖自漢帝賜金壹鬥,因賜姓鈄,遂以為氏。
三、鈄姓兩種源流的考證
(壹)對源自齊康公之說的考證。
鈄字自古有之。馬衡《金石雜記》記載:“鬥從金作鈄,蓋以木制者作枓,以銅鑄者作鈄也。鬥為酌酒之器,亦謂之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虞萬裏《三禮鄭註“字之誤”類徵》:豆為盛肉器,其用作酒器,殆為同音字“斲(無斤)”所借,以康成之弘博,豈不知“鬥”容十升其讀為“鬥”,當即“鈄”字之省,傳世有成山宮銅渠鈄,銘文作成山宮銅渠鈄重二斤神爵四年,馬衡先生考定成山宮為漢宣帝於成山祠日之宮,並雲:“鬥從金作鈄,字書所無(引者按,字書有)當即鬥字,《詩?行葦》酌以大鬥,釋文字又作枓,蓋以木制者作枓,以銅鑄者作鈄也,鬥為酌酒之器,亦謂之勺。渠,大也,渠鈄,猶言大鬥也。”又湖北雲夢大墳頭壹號西漢墓木牘記隨藏物有“壹鬥鈄壹”,容2080毫升,其字可與成山宮銅鈄相印證。《周禮》多古字,其之出與銅鈄木牘年代相前後,馬融所以讀為“鬥”,是省其形旁,抑或竹簡殘泐偏旁,今莫能質指。然《毛詩》多用假字,《行葦》之作“鬥”,顯屬假字,實即“鈄”。《康熙字典?金部》“鈄”引《六書溯原》雲:“俗斲(從金)字”。斲(從金)即金豆,乃受四升之酒器。省作豆,乃使“豆”有容四升之義。
《史記》卷四十六卻記載:桓公六年,援救衛國。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威王因齊即位。這壹年,原來的齊康公去世,斷絕了後代,封地都歸田氏所有。據《春秋戰國紀年表》記載: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卒,無後。據《資治通鑒?第壹卷》記載:流放的齊康公去世,沒有兒子。田氏家族於是把姜氏的齊國全部兼並了。但是姜太公的後代真的就沒有了嗎?
據考證,康公是姜太公的第20世孫。呂明強先生曾經遍訪大江南北,在所著的《華夏呂姓四千年——中國呂姓文化與齊文化》壹書中,將太公的後裔姓氏整合為236個,其中最直接的嫡傳之姓就是呂姓,即康公的下傳。田氏執掌齊國政權後,太公後裔就四處(主要向西、向南)流散,這是康公能否後繼有人、能否繁衍的生死關頭。西漢,又經歷呂後故後的“誅呂之役”,山東呂姓以呂後家鄉菏澤單縣為中心又遭到了壹次大的殺戮,太公後裔又壹次流散。但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在1180年撰寫的《呂氏世系譜序》中認為,康公的正妻沒有生養,但是“臨老幸姬生二庶子曰綏、曰纓”。南宋朱真《呂氏世系譜序》:“康公嫡無所出,臨老幸姬生二庶子曰綏、曰纓,纓居單父,生二子曰祀、曰禧,禧居陽翟縣,即今河南郡也。綏生砧,砧生勰,勰生毓,毓生球,球生禮,即康公七世孫也。”三國後,他們的後代在山東的東平、山西河東(今山西永濟壹帶)逐漸形成了呂姓兩大發祥地,又經過了不知多少次的遷徙、移居,枝蔓全國,大系、支系彌補,繁衍至今。
清朝著名蒙學家王相《百家姓考略》:“《百家姓》出《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鈄,宮音。遼西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齊,遷康公於海上,穴居野食,以鈄為釜,支子別姓鈄氏。”《百家姓聯》曰:“齊國康公,姓生酒器;處州刺史,譽誇白眉。”另據有關史料載,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東遊,“過黃腄,窮成山,登芝罘”。康公子孫怕被始皇殺戮,由夾河下遊公雞島(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內),東逃通天嶺(今境內寨山壹帶)隱居。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聞始皇崩,下山南移,擇平坦地落居,如峒嶺、萬戶村,後來散居膠東各縣。為了紀念這段艱難的日子,有壹支就取鈄字為姓,稱為鈄氏,就是今天鈄姓的起源。故鈄氏後人奉齊康公為鈄姓的得姓始祖。
據《譜牒考源》,康公生子:象先、鈄步。其子孫後來以酒類盛器為姓,遂成鈄姓。
據《姜氏族譜》記載,由於田氏追殺姜氏後裔,康公子孫遂四處逃離齊國或改姓:長子象先:為今江、浙、贛等長江流域壹帶姜姓始祖,其族規嚴禁姜氏與田氏通婚。次子名鈄:子孫為避田氏迫害改為鈄姓,為鈄姓始祖。三子封汲:子孫為避田氏迫害改為汲姓,為汲姓始祖。另據《齊國姜氏後裔考略》認為:齊國姜氏後裔以器物名稱為姓氏是其中壹種。齊康公被田氏放逐海上,穴居野食,以鈄為飲器,其後人便以鈄為氏。
《姜姓族裔169姓氏》載:“姓氏鈄,姜姓。齊康公之後有以鈄為氏者。原為酒器,有漢成山宮銅渠鈄。又田氏代齊,遷康公於海上,穴居野食,以鈄釜。其後以器名氏曰鈄氏。”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撰《通誌?氏族略》記載,五代漢鈄滔,為處州刺史。
《齊氏源流》:“源於姜姓,出自周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齊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齊氏家族發源於營丘。齊國改君姓後,姜姓王族後裔子孫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以懷故時擁國之輝煌和失國之淒慘,稱齊氏、鈄氏等。齊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
據正史載: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壹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壹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壹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呂氏起源》:“齊康公呂貸生有三子,公子進、呂纓(壹說叫綏)、呂×(壹說呂完)。呂×是康公貸幼子,康公貸遷東海濱時,呂×跟在身邊。康公貸臨卒囑托呂×將自己葬在芝罘島之顛老爺山上,居高西眺臨淄祖地,聽大潮拍岸似戰鼓催兒匡復齊國。然而,他就不該葬在山顛,憑由山風夾裹海風吹“糠”於無影無行之中,復興大業只能是春夢壹場了。葬父後呂×棄齊北去投燕,燕國公姬載念及齊桓公救燕伐山戎給地之恩德,就收留了呂×。為懷念隨康公貸放逐海島時以青銅酒器“鈄”作釜鍋烹煮野菜作食物,呂×後裔便以“鈄”為氏,即今日的鈄姓。”遼西郡在燕國。《呂貸失國後呂氏的活動和分衍》:今“鈄”姓認為得姓之祖在呂貸卒後,去了燕國的遼西(今河北樂亭以東至遼寧大淩河以西壹帶),為懷念隨呂貸放逐時以青銅酒器“鈄”作釜鍋烹煮野菜的艱難的生活,便以“鈄”為氏,並在漢代時在遼西繁衍成郡望。
齊康公廢黜之後居於芝罘的版本,流行由來已久。有關康公與其拗擰兒鬥氣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久傳不衰。“康公的後代拗擰種,讓他往西他往東,叫他攆雞他撞鐘,終生聽爹壹句話,將爹葬在高山頂”的坊間俚語,在山東、特別是在膠東,至今依舊是家長教育不聽話子女的典型教材。
(二)對源自少康後嗣竇氏之說的考證
據《遼西鈄氏發派序》記載:余鈄氏始祖原竇姓,究其始,原姒姓,實夏後少康之支孫籍公,以竇為姓,世居河南……漢時,竇融公字周公,累世仕河西,遂居河西。知其土俗,為政寬和,上下相親。歸光武,封安豐侯,功列雲臺,禦賜蓮子金壹鬥,遂以金鬥合並稱為鈄姓,建居遼西郡。後世子孫皆曰余鈄姓人氏,故有鈄竇姒三姓,萬世難婚之說也。
但《後漢書?竇融傳》卻記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竇融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於漢。梁統等各遣使隨。”這時劉秀也遣使出使河西,爭取竇融等***同對付隗囂、公孫述。雙方使者遇於途中,***還洛陽。劉秀見到劉鈞等很高興,賜竇融書,稱贊竇融安定河西,遠見卓識,並賜黃金二百斤,授其為涼州牧。
綜上,以器具鈄為姓說,史料較充足,比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