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梁實秋散文中年

梁實秋散文中年

梁實秋先生的的《雅舍小品》已有很久未讀了。前幾天,從書櫥裏翻出來,放進手提包,瞅得丁點時間,拿出來翻翻,還是饒有壹翻趣味。我精心為妳整理了梁實秋散文中年,希望對妳有所借鑒作用喲。

我以前在讀《雅舍小品》的時候,寫過壹篇隨筆小文,叫《晚風吹響薩克斯》,我說:《雅舍小品》真是壹本好書,梁實秋真乃妙語驚人。縱觀中國近現代文壇,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我看只有兩位,壹位是梁實秋,另壹位是林語堂,他們真不愧是文學語言的大師。

梁實秋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著有洋洋壹百萬言的《英國文學史》。還有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這是他窮三十年精力而成,集四十卷之巨。還有《遠東英漢大辭典》也是他主持編篡的,同樣是蜚聲海內外的浩大工程。等等等等。

這些浩大工程,壹個人窮其壹生只要完成壹項,也許就能名垂青史了,何況梁先生有如許之多。梁先生自謂:平生無所好,惟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余光中就曾評價梁實秋的“雅舍”筆法:“清俊簡潔,點到為止,文白相濟,放而能收,引證則中外兼采,行文則莊諧並作,時而誇張而令人驚喜,時而含蓄而耐人尋思。”

我個人倒是認為,梁實秋的文章既有晚明遺風,又有西方小品文的灑脫,如果說魯迅先生的文筆是恣肆淩厲,才氣畢露,梁先生則更顯得溫柔敦厚。

我最喜歡他的筆風,不作高深的題目,在尋常的`人生中體味出獨特的感受,熔學問、智慧、情趣於壹爐,集恬淡、細膩、幽默為壹體,透出壹種婉約而淡雅的美。梁先生常常幽默得可愛,讀來每每令人忍俊不禁,笑過之後回想,不得不嘆服他下筆的犀利和到位。

例如他描寫官辦機關辦事員的冷臉時就說:“最令人不快的是壹些本來吃得飽、睡得著、紅光滿面的臉,偏偏帶著壹股肅殺之氣,冷森森地拒人千裏之外,看妳的時候眼皮都不擡,嘴撇得瓢兒似的,冷不防擡起眼皮給妳壹個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裏去了,脖梗子發硬,腦殼朝天,眉頭皺出好幾道熨鬥都熨不平的深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這是幾年前壹篇文裏的幾段話,如今翻來重讀,還頗以為然。

讀到那篇《中年》,覺得梁先生說得真好——這顧影自憐的習慣逐漸消失,以至於有壹天偶然攬鏡,突然發現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擡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

再壹細看,頭頂上的頭發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現幾根白發,是壹驚非同小可,平夙壹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根上還許帶著壹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

細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我想,這篇文章壹定是梁先生嘗過中年的諸般滋味,細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後,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

唐詩人鄭谷有壹首詩也叫《中年》,詩說:

漠漠秦雲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壹夜憶春田。

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

詩人在淡淡的春天又壹次到來之際,驀然發覺,自己已步入中年,這中年滋味,在這漠漠春色裏有些莫名的悵然輕輕湧上心頭。在情與愁都何以堪的時候,對花花卻無語,只有借酒消愁了。

舊時故宅已是苔痕上階綠,難以找尋,春雨淅淅,勾起對春日田野的追憶。在這日漸衰遲的中年,稍覺安慰的事情就是感覺自己在煉詩方面有點長進,寂寥長日裏,把多年前的舊詩作翻出來,看看那些詩作的確有些稚嫩,忍不住就圈圈改改了幾聯。

這首《中年》,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不似梁實秋的中年,有催人向上的那麽壹點力量,他說:我看見過壹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楞頭楞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壹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壹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壹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裏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於他們,中年沒有悲哀。這幾句,足以使中年之懷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