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部首,數筆畫,部首目錄找到它。部首外,有幾筆,檢字表中找門牌。快快快,快快翻,找到正門找到家。看拼音,讀準音,認識生字記住形。
2、形聲取形不奇怪,包圍結構都取外。左右相等左邊找,左右不等常取少。上分下合取下面,其余取上不取下。獨體字形按整體,部首不明取起筆。
部首法是利用漢字偏旁的同壹性來編排條目的方法。就字形而言,漢字有單體字和合體字之分。單體字(也叫獨體)叫“文”,在漢字中居少數;合體字叫“字”,在漢字中占多數,其形體由若幹“偏旁”組成。偏旁原指漢字代表其字義的部分,有所謂左偏右旁之說。現在,偏旁還包括漢字的上下結構、內外結構以及左上角、中坐等部分。將具有同壹偏旁的合體字集合在壹起,成為“部”,將該部***有的偏旁列在同部合體字之首,則該偏旁即稱為“部首”。需要註意的是,漢字偏旁的數目多於部首,偏旁與部首不能等同。凡部首均是偏旁,但偏旁不壹定都是部首,如,“靜”字是由“青”和“爭”兩個偏旁組成,但“青”是部首,而“爭”不是部首。將同壹部首的字並為壹部,每部統屬的字再按筆畫多少排列,稱為部首編排法。部首法自發明以來,成為我國工具書編排法中歷史久、使用廣的壹種字順系統編排法。它經歷了壹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部首法的創立,始見於東漢許慎用小篆形體編寫的《說文解字》。該書根據古文經和《史籀篇》、《蒼頡篇》等書,並廣泛征引古代經典材料編成,公元121年問世。全書***分14篇,加《敘》15篇,收字9353個。在編排上,該書首創了部首法。全書以秦漢通行的篆書(即小篆)為主體,把古、籀文等不同於小篆的形體列於各字之下。每字皆按“六書”即文字結構學說的原則分析字義。漢字是表意體系的壹種文字符號,為探求漢字本義,許慎在分析小篆形體結構的基礎上,按部屬、偏旁的相同部分歸類,將歸納出的漢字構件中反映壹定意義的540個符號,按照“據形系聯”的編排方式排列起來。如“林”“梧”“桐”“松”“柏”等有相同的偏旁“木”,就把它們劃歸到“木”部,而以“木”為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