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出自紀昌學射的典故是啥?

出自紀昌學射的典故是啥?

背景

《紀昌學射》出自《列子·湯問第五》。

《列子》作者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壹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為“列子”。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後,雖錐末倒眥[zi],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亞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牦[mao]懸虱於牖[you,窗戶],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jin]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譯文

甘蠅是古時候的壹位射箭能手。他只要壹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壹個不稱贊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後,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後來,又有壹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妳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妳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裏,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壹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裏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壹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壹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裏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妳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壹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壹樣。妳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妳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壹次回到家裏,選壹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壹端系上壹個小虱子,另壹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註視著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壹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牦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壹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妳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妳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的手舞足蹈,說:“妳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