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怎麽分平仄

怎麽分平仄

怎麽分平仄:平就是第壹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合稱“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壹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的平仄會有錯誤。

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壹律變成了陽平。入聲應該是壹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壹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對古代四聲有了大概的認知。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壹般不能押韻。

什麽字歸什麽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裏,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註意壹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壹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裏,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