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期用小篆,後因為書寫不方便,逐漸改為隸書字體。
唐朝使用楷書,正式公文都固定字體。
漢代通行的字體約有3種:
①篆書,用於刻石、刻符以及高級的官方文書和重要儀典的書寫,如天子策命諸侯、柩銘、官鑄銅器銘文、碑上題額、宮殿磚瓦文字等;
②隸書,多用於中級的官方文書和經籍的書寫,如天子尺壹詔書、壹般的經書和碑刻等;
③草書,用於低級的官方文書和壹般奏牘草稿,如《永元器物簿》、武威的醫藥簡、日忌、雜占諸簡。其他壹些文字如“古文”等應用範圍較狹。
篆書——西漢碑刻篆書比較少,因豐碑大碣在西漢尚未興起,留存今天的多是壹些題刻,其篆書由秦代的圓轉逐漸趨向方正。東漢立碑之風興起,碑刻篆書,書法結體茂密,體勢方圓結合,用筆遒勁,與秦代刻石風格不同。漢代碑刻篆書最為豐富多采的是碑額,有的結構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僅風格多樣,而且用筆也層出不窮,或圓轉巧麗,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漢代篆書另壹豐富的寶庫為銅器上的銘文。漢器銘文多先書寫,再由工匠鑿刻而成,因此筆畫多為方折,轉折處斷而不連,使篆書呈現出另壹種風格。但其結體和筆畫仍然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面目。新莽時期鑄造的銅器銘文多為工整垂腳的方正小篆,結構舒展挺拔,風格典雅俏麗。
漢代磚瓦文字,大都是篆書,形體修長,富有裝飾性。瓦當文字隨形書寫,獨具匠心,使篆書賦予濃重的裝飾趣味。
漢代篆書墨跡出土不多,甘肅敦煌出土的幹支簡、武威磨咀子漢墓的旌幡、居延出土的張掖都尉啟信等,都為結構方正的篆書,用筆細瘦方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有部分是漢初的篆書,可以說是帶有隸書意味的篆書。
隸書——隸書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隸書在秦代普遍流行於民間,它在民間經過不斷地改正和完美,到漢代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漢代的主要字體。秦代到西漢初期是隸書的古隸時期,西漢石刻除壹部分是篆書,其余多為篆隸遞變過程中的古隸,其結構已是隸書的體勢,但筆畫尚未見典型的波磔。隸書到西漢末期和東漢時期發展到成熟階段,這時隸書形體由長方趨向寬扁,由縱勢轉向橫勢,筆畫已趨工整,波挑也更為完美,而點畫俯仰呼應使隸書的藝術性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東漢隸書用筆技巧更為豐富,在波挑中充分發揮筆毫的變化,提按頓挫,起筆止筆,表現出蠶頭燕尾波勢的特色。在結構上疏密的變化,點畫的呼應,更加呈現出隸書復雜多變的姿致,而風格也更為多樣。
漢代簡牘和帛書為隸書主要的墨跡。從已發現的漢簡來看,工整謹嚴的隸書多見於先秦典籍和官方詔令。最能代表隸書成就的是東漢碑刻。東漢盛行立碑刻石的風氣,碑本身就是壹件石刻藝術品,碑的重要部分──碑文,要和碑構成完美的藝術形式,因此特別重視書法。東漢碑刻隸書,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字形比較方整,而法度嚴謹,波磔分明;書寫比較隨意自然,法度不十分森嚴,有放縱不羈的趣味。
前者又可分為兩種風格:①傾向端莊秀麗的風格,刻的比較細膩,筆毫效果較明顯,筆畫波磔分明。結體方正,筆畫頓挫有致。②傾向古樸雄強的風格,刀刻的效果較明顯,筆畫呈現方棱,轉折嶄齊,結體方正。
後者也可分為兩種風格:①書寫草率隨便,字形大小參差不壹。②由於寫在崖壁上,為不平整的石面所限制,所以隨石書寫,有自然不拘的效果。
漢磚隸書,有壹種刑徒墓磚,是記載服勞役的刑徒死後隨葬的題記,文字都用刀隨意刻成,和捺印的磚文不同。
捺印文字比較方正古樸,而刑徒墓磚文字比較草率隨意,書寫和鐫刻沒有行格,筆畫任意縱橫錯落,有壹種奔放不羈的趣味,可能是民間書法家或工匠所書刻。
隸書到東漢末年,由於過分追求形式和裝飾性,波挑矯揉造作,而結構板滯,缺乏生趣,於是開始走向下坡路。這種趨勢到魏晉時代更甚,這樣隸書的衰落成了必然的趨勢。
草書秦、漢的草書是中國草書發展史中的章草時期。漢代早期的草書,是隸書(古隸)的簡易、急速的書寫。這種草書可以從《神爵四年簡》見其大概,這時期的草書為草隸或隸草階段。
東漢時期草書逐漸出現波磔,這時草書可以從武威出土的醫藥簡牘,敦煌出土的“可以殄滅諸反國”簡、“北部侯長高□”簡等見其大概。至曹魏、西晉,草書經過書法家的不斷加工,形成有壹定規律的草法,後代稱這類草書為章草,以區別東晉盛行的今草。
章草在東漢普遍流行,除出土大量草書簡牘外,如《急就章磚》、《公羊傳磚》、《馬君興磚》,以及安徽亳州出土的曹氏墓磚,都是用章草書刻,可知東漢章草在民間相當流行。
隋朝時代用繁體楷書為主,繁體行書和草書為輔。隋朝的書法,上承南北朝,下啟唐代,書風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兼有東晉南朝書法的疏放妍妙,北朝書法的方整遒勁。初唐大家的風範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二王的書風開始盛行。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法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誌》等碑刻顯示了這壹時期的書法風格。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壹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壹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沈厚安詳之韻,卻壹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