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字的正確寫法:點、橫、橫折鉤、撇。
方,漢語壹級字,讀作fāng,最早見於甲骨文。方的本義是放逐,剔發披枷,流放邊疆。後引申為邊塞,邊境。正,剛剛,才。由邊塞,邊境引申為與中央相對的、各具特色的四處小行政區域。邊,側。由邊,側引申為正四邊形,正四邊形邊乘邊所得的平面面積。由正四邊形,正四邊形邊乘邊所得的平面面積引申為正四邊形的,規則的,正直的。片,塊,團。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方;部外筆畫:0。
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教。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教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又《易·復卦》:後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系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fáng)又《廣韻》《集韻》並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páng)又《集韻》蒲光切,音旁。仿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仿徨也。
(wǎng)又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