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根據我國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及相關記錄文字,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把幹支之名簡化為壹個字。
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壹樣。發明數字:零、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後出現的鐘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於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壹後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擴展資料: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認為是甲骨文。就所見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鑄刻在青銅器上。
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在出土的甲骨蔔辭中,總***發現有4672字,學者認識的已有壹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學科——甲骨學。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同書寫體系。
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壹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