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沈大代表0ut,而是沈大代表太沒文化了。“囧”和“槑”是網絡熱詞這不假,但並非生造字,“囧”在甲骨文時代就有象形字,《唐韻》、《說文》等古代著作中有過記載或使用,“槑”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和《新華字典》第10版均可查到。由此看來,沈大代表所堅稱的“不良影響”,已經持續了幾千年。誠然,學生沈溺網遊這的確是個社會問題,但網絡熱詞何錯之有?
且不說沈長富代表說的這不好影響是會增加青少年的犯罪率還是由此變得性格孤僻。恰恰相反的是,網絡熱詞的出現,正是青少年們用無窮的智慧呈現給大家的,對這些字的運用,正是青少年樂觀、聰慧和創新的體現。
由新聞事件衍生出來的網絡熱詞,之所以能以簡單的網絡詞匯或者壹個相關名詞代替,感染整個互聯網並影響到現實生活,是因為幽默風趣的背後,已經形成了洶湧的民意。這種以“曲線表達”的方式來嘲諷現實或是追求新聞事件的真相,是中國上億網民呼籲政治生活透明、爭取民眾知情權的壹種表現,也在很大程度上踐行著輿論監督的權責。
同樣網絡熱詞背後承載的網絡民主,已經深深地影響著現實的政治生活。所以,今年許多委員和代表都主動地在“織圍脖(微博)”,以此方式來傾聽網上的聲音。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沈長富代表提出屏蔽網絡熱詞,實則是在將網絡民主的空間進行擠壓。單就看今年的“兩會”,蟻族、蝸居這些網絡熱詞已經走進了委員的提案中。前幾日壹個同事在電話采訪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時,王的第壹句便是網絡語言——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網絡壹旦失去應有的詼諧幽默,其感染力自然下降。如果沒有幽默的億萬網民,那些依靠網絡民主倒逼權力問責的事情不可能繼續重演。而正是這些簡單形象的網絡詞匯,將分散的網民力量匯聚在壹起,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捍衛著社會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