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都喜歡以自己的書法作品用作自己家新壹年的春聯,以行書字體書寫的春聯到底會是怎麽樣的壹番韻味呢?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希望對妳有用!
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1
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2
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3
春聯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4
春聯的來歷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
春聯的壹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壹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壹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壹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壹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書法的巧與拙簡述
?巧?與?拙?涉及到的是審美範疇的問題。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壹個人不同階段時於美所持的標準都有差異,有時這個差異還很大。書法的審美也是如此。?巧?是相對?拙?來說的,看待巧的問題,應該從兩個角度切入:第壹,從技術層面上講。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講道:?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樸。善夫。?也就是說,學書是有壹個過程的,首先要求學書者要有相當精熟的技法,精熟的技法是書法創作的基礎,就是?工夫?。但需要註意的是不能視技法為目的,因為技法不只是藝術本身。佛語說?登岸棄舟?,要到達彼岸,無船恐怕是不行的,而視技法為目的者是不想登岸的。這就如王鏞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邊款上刻的壹樣:?巧,藝之大忌也。印亦然。初多喜巧厭拙,或以整齊鮮華為能事,或以無端造作為聰明,皆傷於?巧?字,若悟心不開,終不免墮於小家氣耳。?壹句話,?巧?就是賣弄技法。
第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講。?巧?是壹種心態,這種心態反映了書作者壹是沒有思想,不知道自己要什麽,要做什麽,依靠壹定技能或技能尚不足夠的情況下去?追潮流?趕時尚?。東倒西歪或塗塗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實為巧,不是發自心底的真性情,是他性情,很快就會被?潮流?所淹沒,二是有壹定的思想,也有相應的技能,但修養不夠,放不下,登上了岸還背負著船,就是?悟心不開?,?無端造作?,為了效果而做形式和裝飾設計。這是沽名釣譽者急功近利的壹種心態,是?小家氣?。
?拙?就不同。它更加指向了書家的壹種境界,壹種審美的高境界,是人的真情流露,是本質的內在美的體現。
?拙?作為審美範疇,很早就被提出來了。黃庭堅《論書》中說:?凡書要拙多於巧。?而唐代竇蒙也早對?拙?做過闡釋:?拙:不依致巧曰拙。?《述書賦》提到?拙?,通常學書人會想到?稚拙?或?古拙?。?稚拙?是兒童出於天性的本質表現,?古拙?往往是出於實用的壹些無意的制作,因材料和時間的關系而形成的,如歷史上遺存下來的大量金石文字,是真實的自然流露。雖然它們可能存在技法上的某種缺陷。但***同的壹點是都有自然之趣,少人為痕跡,真率、質樸,這正是藝術家所追求的關於人的生命本質的最為寶貴的東西。趙之謙曾說:?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積學大儒,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工。?劉熙載說:?名家貴精,大家貴真。?大家?以?真?為貴,追求的是?真率?,白石老人所謂?天趣?者。
在書法創作中,?拙?就是?登岸棄舟?,?不工者,工之極也?、?復歸於樸?的境界,白石老人常說要?無畫家習氣。?因為妳寫的是書法,不是做字,不是按照某種標準或主義的規定創作什麽主題的作品,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不為技法和形式所左右,是修於內而發於外的真情,就是不要有所欲,?欲?是障,它使妳不能本真,情不真,意便不切,作品就會?巧?,不能感人。
如傅山所說:?藏於見皆有心者也。有心則貌拙而實巧,巧則多營,多營則雖有所得,而失隨之。?這也說明?巧?和?拙?是辯證的,?大巧若拙?,但?拙?不必藏,藏?拙?而實?巧?。
?拙?不是固有的審美,而是隨書法藝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是時代的產物,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卻是人對生命本質的觀照和回歸。這才是?拙?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