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字的字源,除了部分人認為“卯”字是“劉”字的本字而“劉”字是“卯”字加“刂”(刀)和義符“金”而來外,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壹,“劉”字的異體字“鐂”最早見於《說文解字》,在發現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發現“劉”字。篆文中的“劉”字左邊是“金”(表質料),右邊由上部的“卯”(表部分)和下部的“刀”組成,或將“刀”改為“田”而作“鐂”,兩種寫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為殺牲的方法,因而“劉”字的本義為“殺”。
其二,“劉”字本是象形字,後發展為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中的“劉”字左邊是壹只形似大鳥的動物的象形,也像是壹個被藝術化了的人;右邊是—把刀的象形,取意“用刀刺殺動物或人”,直觀地表達出了“劉”字的本義——殺戮。發展至金文階段,“劉”字的構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象形字變成了會意兼形聲字:上面是個“卯”,其本義是“胎兒與胎盤的分離”,可引申為”分開”、“撕裂”、“殺”等義,在此也表音;下面左半部分是“金”,本義是“金屬”,在此代表兵器或武器;下面右半部分是“手”,在此表示“用手拿”。三者結合,寓意“用手拿著兵器進行殺戮”,此即“劉”字的本義。小篆階段的“劉”字,有兩種寫法。第壹種寫作“鐂”,為金形、留聲的形聲字,見於《說文解字》,後發展為“鎦金”之“鎦”;第二種寫作繁體的“劉”,脫胎於“劉”字的金文字形,但也有所變化——變成了左右結構:左邊是上“卯”下“金”的組合;右邊的“手”換成了“刀”,成為從卯、從金、從刀的會意字,意思更為明確。隸書、楷書中的“劉”字在第二種結構的基礎上繼續演變:“刀”改為“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