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讀音chú。
詳細釋義:
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義:割草。
同本義;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說文》。按,象斷草包束以飲馬牛者也。
七曰芻粖之式。——《周禮·太宰》
淫芻蕘者。——《左傳·昭公十三年》
禁芻牧采樵。——《左傳·昭公六年》
芻莝養馬。——《越絕書·外傳本事》
又如:芻牧(割草放牧)。
用草餵牲口。
芻之三月。——《周禮·地官·充人》
又如:芻養(飼養)。
芻(拼音:chú)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斷草的樣子。本義是割草,引申為割草的人和割下來的草,還可以引申為吃草的牲畜,如牛羊。也用作謙辭,稱與自己有關的東西。
康熙字典
《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並音初。《說文》:刈草也。《詩·大雅》:詢於芻蕘。疏:芻者飼牛馬之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食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禮·祭統》:士執芻。註:槁也。《詩·小雅》:生芻壹束。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又草名。《小雅》:終朝采綠。箋:綠,王芻也。又梵語謂僧曰苾芻。
又芻尼。《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於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為芻尼。
又《集韻》葘尤切。音鄒。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飲壹鬥水,饑食壹束芻。《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幹祿字書》:通作?、?。考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牲曰芻。’”謹照原文牲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