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啤酒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聰明的中國人根據其音譯第壹個音節Be或Bi將它譯為“皮酒”,這在清末時期嘉士伯啤酒廣告畫中已可看到。後來人們認為譯成“皮”字不太妥帖,因為啤酒乃用口飲用,於是按照中國古代造字法中形聲字以口為形旁、卑為聲旁創造出了壹個嶄新的“啤”字,這大約在1910年左右,以後就壹直沿用至今。如果老祖宗沒創意的話,我們現在就只能先來點“beer”再喝點“皮酒”啦!
“她”。中國古代語言文字中第三人稱代詞在相當長的時期裏沒有性(陰、陽、中)的區別,多籠統的用“佗”(“他”的本字,隸起以“他”代)。到了“五四”運動之前,由於英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單數主格是分陽性(he)、陰性(she)和中性(it)的,當時在譯成中文時上下文中難以區別經常會產生歧義,為此, 劉半農 先生受英文的影響提出創造“她”字的主張,並提出“除‘她’之外,應當再取壹個‘它(它)’字,以代無生物。”他的主張引起了熱烈的爭議,最後在漢語書面語中確定、推廣開來並發展到當代的用法是:“他”表示第三人稱陽性,也可泛指;“她”表示第三人稱陰性,也可指敬慕的事物;“它”表示第三人稱事物。
“砼”。“砼”壹字的創造者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復印機之類的電器,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於是蔡方蔭大膽采用筆畫減省的“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三字合成了“砼”字,並在大學生中得到廣泛使用。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布的《結構工程名詞》壹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壹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采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1985年6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準“砼”與“混凝土”兩字詞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另外,“砼”字的讀音[tóng](音“同”),正好與法語的“béton”、德語的“Beton”以及俄語的“БeTοH”(皆為“混凝土”之意)的發音基本相同。這樣,在建設領域中更有利於國際學術交流。
“○”。歷史古籍中,與“〇”相似的字符出現很早。《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在春秋時代集成,書中即有“〇”字符,不過,那時的“〇”解成“暴風雨後留下來的水滴”。現在被人認為是首次使用漢字“〇”是壹千七百多年前中國魏晉的數學家劉徽註《九章算術》時。中國古代使用“〇”的地方不少,它可以表示超初、開端、本末的意思;中國的珠算演算書籍中,空位也以“〇”做標誌;看文章時,重要的句子、精彩的部分常圓圈圈點,甚至形成了標點符號的句號也畫個小小的“〇”表示完結或停止的意思。古書中凡缺字之處常用“囗”表示,由於中國人寫字用毛筆,往往將“囗”寫成“〇”。歷史進入20世紀後,中文表示公元年份用到“〇”的場合增多,進入21世紀後,使用場合急劇增加。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采用公元紀年法,中文四位數年份如何書寫成為現實問題。自從毛澤東文稿、書法作品中使用“〇”並公開發表後,社會上用“〇”作為數字“0”的中文寫法迅速廣泛推廣,得到國人的高度重視。湖北丹江口市有壹個“文字六〇五廠”,是1960年代前期文化部布設的印刷用字字模生產基地。至少,由於這個廠的廠名,漢字數碼“〇”的銅字模就有了制造生產的“原動力”,就具備了走向全國的堅實的物質條件。 1975年12月3日 《人民日報》發表《以“○”字代“零”字》(王正,男,1931年生,山東招遠人,黑龍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教授)壹文,此後“〇”逐漸被辭書收錄,社會用字普遍使用。1990年代,《光明日報》還曾載文,肯定“〇”應該算作漢字。在“音序檢字法”裏,“〇”被列在L字母中,拼音為líng,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部首檢字法”裏,有的將其歸入“口”部,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有的為其新造“〇”部首,如《漢字信息字典》。更多的是雖然收錄該字,但在部首檢字表中沒有該字的檢索位置。在“筆順筆畫檢字法中”歸入壹畫,排在“壹、乙”之前。它雖然只有壹畫,卻被列入“難檢字表”中。在“四角號碼檢字法”裏,取號為0000,如《四角號碼新詞典》。輸入法中,使用萬能五筆輸入nnnn,使用搜狗拼音輸入ling。
“彵”。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面對漢字拼音化的洶湧浪潮,海納百川心懷決不任“TA(他或她)”橫行之堅定信念,在 王正 教授古字新用以“○”代“零”思想的啟發下,抓住全球兩性平等運動和中性化浪潮蓬勃興起的有利時機,沿著 劉半農 先生開創的“他/她/它(它)”字解決方案這壹光輝道路昂首闊步前行,創造性的提出以“彵”代“TA”的主張,即:第三人稱代詞在單數不區分男女時用“彵”,復數指男性時用“他們”,指女性時用“她們”,有男有女或不區分男女時用“彵們”。《2012》年 12月21日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簡稱國家語委)鑒於“彵”已成為高頻漢字這壹現實情況,緊急決定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收錄“彵”作為第三人稱泛指使用,但強調過渡期內“他”仍可兼為人稱泛指及男性專指在正式文件中使用。 2013年2月10日 ( 農歷正月初壹 ),登上救難方舟逃生的中華精英表決通過“彵(人稱泛指)/他(男)/她(女)/它(事物)”使用方案,並決定將 10月24日 確定為中華漢字文化日,在每年的這壹天舉辦各種形式的保護、利用與發展漢字的宣傳推廣活動。輸入法中,使用萬能五筆輸入tbn,使用搜狗拼音輸入t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