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古稱“沭水”,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周禮·職方氏》中就有記載:“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
沭水,古人又寫作“術水”,《漢書·地理誌》:“術水南至下邳入泗。”唐代顏師古註:“術水即沭水也。”①“術”字現已簡化為“術”,為了考證的需要,本文仍寫為“術”。
從《說文解字》、《辭海》對“沭”字的註釋可以看出,“沭”是沭水(或沭河)的專用字,別無其他含義。因此,要解釋沭河名稱由來,應從“術”字上做文章。
《莒縣地名誌》認為“古術士施展法術之水匯成此川而得名”,此說近於荒唐。因為占蔔和鬼巫之術在先秦各諸侯國普遍存在,當時的人們對此虔誠至信,並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況且“術士、巫術”等字義是“術”字的引申義,並非本義,因此,用“術士、巫術”等詞義來解釋“沭水”名稱的由來只是望文生義。
《說文·行部》註:“術,邑中道也。從行,術聲。”五代時期的文字學家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說:“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可見,“術”字的本義是道路,“沭水”之名應該與道路有關。
據白壽彜總主編《中國通史》記述:春秋時期,我國東部有壹條南北交通要道,這條道路北至齊國都城臨淄?穴位於今山東省淄博市?雪,南至徐國?穴江蘇省泗洪縣附近?雪,中間經穆陵關、莒國?穴今山東莒縣?雪、郯國?穴今山東郯城縣北?雪。由於這條道路“僻在東方”,其重要性略遜於中原地區的主要道路。②這個觀點與徐鍇所說“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將這條道路稱為“術”道。而從沭河的流經地域看,二者路線壹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這條“僻在東方”的交通要道壹側的河流稱為“術水”。
“術水”成為這條河流的名字後,古人為了區別字義,又在“術”字上加了“水”旁,即“氵術水”,《漢語大字典》註:“氵術,同‘沭’,水名。《玉篇·水部》:氵術,水。在瑯琊,任緒釣魚處’。”這裏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顧野王所著字書,說明南北朝之前,“沭”字的異體字還有“術”、“氵術”等寫法。《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氵術”字,說明這個字在漢代已不常用,大約在秦始皇統壹文字時,“術”和“氵術”就統壹寫為“沭”字了,但仍有少數人用這兩個字,所以《漢書》有“術水”,《玉篇》有“氵術水”,隨著漢字的演化,許多異體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漸代替了“術”、“氵術”,成為今天的“沭河”,這就是沭河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