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他接下來應該主抓國家大事。但他沒有這麽做。他把自己埋在壹件事裏,那就是清理個人恩怨,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
在中國的文化字典裏,任何問題的解釋幾乎都是矛盾的。當然,也可以說它們是辯證的。比如說“量少不為君子”,“無毒不為夫”。都說君子“以德報怨”,君子“恩怨分明”。那麽,對於個人恩怨,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態度呢?是大度還是小家子氣,是“宰相肚裏能撐船”還是“有勇無謀不如窮寇追”?這是壹對矛盾。很多這樣的觀念矛盾導致所有的決策都因時因地而異,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問題,處理問題。元代書省的理性問題、理性問題和輔助問題。明清承襲宣傳宣傳部,是宣傳部直屬官員之壹。調查罪犯姓名的訴訟。
現在,嘉靖皇帝站在了自己的立場上,開始以恩報恩,以怨報怨。
先說他的感恩。
在楊廷和的壓力下,張聰第壹個站出來為皇帝說話,可以說是剛毅果敢。嘉靖皇帝當然是第壹個需要報答這樣的朋友和臣子對他的幫助的人。嘉靖三年四月,也就是楊廷和退位後不久,左舜門事件前夕,雖然三年前張聰只是個進士註: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壹級考試的人稱為進士。號稱宮廷考試,古代科舉中的佼佼者。意思是可以被封爵的人。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年。]南京刑部,是六品官,但嘉靖皇帝破格任命他為翰林院學士。
別小看這個翰林院學士。到了明朝,翰林院學士雖然只是正五品的中層官員,但這是壹個很重要的職位,可以陪皇帝學習,給皇帝講課。建立了南北朝和北周。隋唐是六書之壹。歷代王朝。先生,我是禮儀大臣。考、賈、君、兵、烈五禮;管理國家校務、科舉考試和藩屬與外國的交流。]左侍郎,並已以大學士身份入閣註:大學士,官名。唐景隆二年,在修文堂任學士,至德二年,在集賢書院任學士。元和以後,都是丞相領命。]的資格。
事情就是這樣。無法理解。六年前,張聰在第七次會議失敗時,精通相術的朋友預言他三年後會成為秀才,再過三年會成為“貴人”。從張聰下崗南京刑部主事,到翰林院學士,可以說是“忽貴”了。那麽,到底是朋友的預言或者鼓勵,讓張聰敢於義無反顧地對抗楊廷和等權臣,還是因為張聰像嘉靖皇帝壹樣,讓朋友的預言或者鼓勵成真?這始終是壹個沒有定論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