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筆順:橫、撇、豎、橫折、豎、豎、橫、橫、橫。
面(拼音:miàn)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周圍的線條模擬臉的輪廓,中部是“目”。“面”的本義是“臉”。由人的臉引申指事物的外表。由面的朝向引申指事物的各個部分、不同側面。又引申為“面向”“朝向”。面又用作幾何學概念。面也指像平面的事物,用作量詞。
漢字簡化以前,“臉面”的“面”寫作“面”,而“面粉”的“面”寫作“面”,又寫作“麪”。簡化以後均寫作“面”。《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魯迅《仿徨?傷逝》:“況且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發都粘在腦額上。”《易?革卦》:“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晉書?朱伺傳》:“夏口之戰,伺用鐵面自衛。”《舊唐書?音樂誌二》:“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面部面;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0《唐韻》《集韻》《韻會》竝彌箭切,音偭。《說文》:本作?,顏前也。從?,象人面形。《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又見也。《禮·曲禮》: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註: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儀禮·聘禮》:?者出請事,賔面如覿幣。註:面,亦見也。《周禮·秋官·司儀》:私面。註:私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