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段習字,壹份感悟,壹種生活
期待妳的關註
前天發了壹張“清明”的圖,然後後臺就炸鍋了,好多條評論說“這個字是不是多寫了壹筆,日還是目?”還有不少直截了當指出來“妳寫錯了”!
那我們今天就詳細說壹說這個情況,再順便說壹說書法裏的添筆和減筆。首先說明下:“眀”這個字在輸入法裏是可以打出來的,可見這個字是被承認的,字典裏給的解釋是:視,古同“明”,部首“目”。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清眀”這麽寫可不可以?我們來欣賞壹下歷代書法家筆下的“清明”,都是書法大家額,看起來真是壹個“好看”了得!
從左上到右下依次是“王羲之、智永、柳公權、趙孟頫、黃庭堅、米芾、蘇軾、孫過庭、張旭、王鐸”。
從圖中可以看出,前七個(楷書、行書)裏只有兩個是寫的“日”,五個寫的“目”,後面草書就不說了,簡化更加嚴重。可以看出“清眀”(寫成目)並不稀罕,反而很常見。
還有壹個疑問,明朝是寫哪個明呢?
為此查了壹下資料,發現竟然是“眀孝陵”和“眀太祖之墓”。
眀孝陵下面的落款是“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壹九六壹年三月四日公布,江蘇省人民委員會立”,從這壹點上,如此官方的顯示,“眀”並不是錯字,是可以在特定的官方文件上顯示的。
類似的現象我們也說過,那就是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德”字。看到表面現象的同時,我們也應了解壹下背後的文化知識。
如此添筆和減筆的現象在古帖裏非常常見,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代有很多的避諱,比如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其字號則無必要。
通常避諱有四類,壹避帝王、二避長官、三避聖賢、四避長輩。如此看來,我中華的文字想不豐富都不行啊。
除了避諱之外當然也有為了便於書寫或者調鋒而進行添筆或減筆,或者某些書法大家的創新,當然也有字在傳抄過程中的筆誤,總之有很多的原因都可以造成添筆,大家知道這種現象即可,也可以去查壹查資料探究壹下原因。
中國的書法、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如果妳翻開《書法大辭典》就會發現,每個字都有好多種寫法,可能越是常見字寫法越多。其背後可能都有著壹段為人知或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知道沒關系,可以去查啊,不想查沒關系,問個為什麽,但請不要上來就說“妳寫錯了!”更不要聽信各種各樣的段子和故事,比如這種“趵突泉突的那壹點被沖到了大明湖裏,所以大明湖的明才多了壹點”。
到底是寫的人沒水平,還是說的人沒文化,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