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的拼音是:qū、qǔ。
曲(拼音:qū、qǔ)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曲尺,壹說像某種養蠶器具。曲的基本義為彎曲,與“直”相對。讀qū。又引申指不合理、不正直。曲也作名詞用,指彎曲的地方。引申指局部、不全。
曲又常指鄉村曲折隱僻之處。樂曲的聲音有高有低,歌曲、樂曲是曲折的引申義,此義讀qǔ。曲又是“曲”的簡化字,曲(qū)指壹種能引起發酵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做醬,簡化後寫作曲。
曲—屈
這兩個字的基本義都是指彎曲,但是有區別。“屈”是動詞,表示由直到彎的變化,跟“伸”相對;“曲”是形容詞,表示彎曲的狀態,跟“直”相對。屈,多用於抽象事物,如態度、理由的描寫;曲,則多用於具體可見的事物,所以屈從,屈節等不能用“曲”,而曲尺、曲柄、曲軸等不能用“屈”。
康熙字典
辰集上曰部曲;部外筆畫:2。
(qū)《廣韻》丘玉切。《集韻》《韻會》區玉切,並音?。《說文》:象器受物之形。《易·系辭》:曲成萬物而不遺。疏:屈曲委細。《書·洪範》:木曰曲直。傳:木可以揉曲直。
又《詩·秦風》:亂我心曲。傳:心曲,委曲也。《禮·曲禮·釋文》:曲禮,委曲說禮之事。
又《禮·中庸》:其次致曲。註:曲,猶小小之事。朱註:壹偏也。
(qǔ)又《集韻》顆羽切,音踽。地名。《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於曲遇。
又《陳丞相世家》:更以陳平為曲逆侯。
又《韻補》:葉區聿切。劉植《魯都賦》:巖險回隔,峻巘隱曲。猛獸深潛,介禽?匿。
(qū)《玉篇》丘竹切,音麯。同?。劉伶《酒德頌》:枕曲籍糟。
又姓。晉人曲崇俗,著《郊祀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