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依先生壹直在著手整理、研究於右任書法的相關工作,並且在編著新的《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常用標準大字典》,這部字典是劉田依先生在繼承與發揚於右任《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宗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更為豐富廣闊的古今百家體貌姿態,並且修訂完善了中國漢字書法在當今社會實踐中推廣交流應用的局限與不足,使《標準草書》跳出了個人及小部分人保守、陳舊的漢字
書法藝術及學術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認識,將中國漢語言文字的交流與應用從原有繁瑣的筆畫、筆法中得到合理的藝術化解放,讓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真正成為提高中國文字書寫速度與效率的工具,目前劉田依先生已經完成了兩萬八千字的初稿,以及重點常用的五千個字。下面就是詳細介紹劉田依先生為什麽要重新編輯本書的歷史與現實的動機和意義。漢字書法的草書必須簡單化 、普及化 .
草書是壹種抒情性很強的書體,藝術價值高,而且書寫簡便,可以趨急應速,實用價值也很高,書家通過草書的書寫,書法的美質可以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在草書創作中,歷代草書家對草字的來源不同,書寫方式各異,自己對草字部首的把握,藝術創作思想方式等的差異,草法不統壹,所以各書其字,壹字多式,甚至數十式的現象非常嚴重,使草書處於壹個混沌的狀態之中,讓後學者莫衷壹是,無所適從。更有甚者,有些人對草書的字法(結構方法,俗稱草法)不明了,“信筆為體”,“聚墨成形”,草法乖謬,於是出現了“草書出了格,神仙認不得”,或者說“草書不規範,神仙也難辨”的現象。於右任先生生前經常對劉田依教導的是,西方的外語尤其是英文,平時日常交流的書寫格式都是以草書為主,中國人是漢字的楷書來交流,而漢字楷書的結構太過復雜,書寫起來比較費時費力,普通老百姓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比較繁瑣,容易半途而廢,那麽,把常用漢字的草書書體,通過精心地選擇並規範化,進行推廣普及,這才是他(於右任)要編輯《標準草書》的初衷動機和目標。
所以,於右任先生早在2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草書的各種規律與形式,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雖然編輯出版了幾次,但都是因為自己公務繁忙,政治環境不好導致工作條件與精力也跟不上,自己無法全身心投入進去鉆研推敲並編輯,再加上起用的人員專業素質不夠壹定修養與高度,他們自身書法書寫的水平良莠不齊,致使很多選編的字不夠實用,不夠精致準確,造成理論與實際的錯位,視覺與實際的差距。所以,他壹直深惡痛絕草書中的“難識、難寫,難以記憶”這些“怪”現象沒有得到徹底地解決,因此,劉田依先生決定遵循於右任先生的思想,重新研究《標準草書》的實用性普及型的核心要素並使其規範化。
劉田依先生在此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書寫與比較,得出了很多觀點,並明確歸納了以下幾點:
1、明確目的和原則
我國文字繁雜,偏旁部首繁多,難認難寫,識難用遲,所以為了“廣草書於天下,以求制作便利,盡文化之功能,節省全體國民之時間,發揚全民族傳統之利器,豈非當今之
急務歟!”也就是說,把中國具有兩千余年歷史的漢字書法書寫的書體——草書,怎樣使他由繁而簡,由難而易,由苦而樂,由繁瑣、復雜而趨於統壹,由虛玄而歸實用並普及。這就是最終目的。“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曰易識,曰易寫,曰準確,曰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舍。字無論其為章為今為狂,人無論其為隱為顯,物無論其為紙帛為磚石為竹木簡,唯其以眾人之所欣賞者,還供眾人之用。並期經此整理,習之者由苦而樂,用之者由分立而統壹,此是作者之唯壹希望也。”
2.劉田依先生這麽多年來,廣泛搜集歷代草書的書作(墨跡、拓本)、論著。用數十年時間並耗盡大量資財,廣求歷代草書遺跡數百種上千個版本,潛心於漢字書理、書法的研究。
劉田依先生最初以於右任先生的“標準草書”為“母本”,克服了各種缺點與困難,逐漸形成了以今草為標準書體。他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草書進行了比較研究。雖然千字文是歷代草書家最關註、最著力的課題,“名家聚會,各獻其長”,便於名跡之間的比較而擇優汰劣。不過“千字文”的字數不夠多,常用字只占壹半,對於有書法基礎的習者可以舉壹反三,以少勝多,以點帶面,能夠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但是對大部分初學者還是壹定難度的。那麽,劉田依先生在此刪減優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親力親為地書寫比較,從而在把它字數豐富了的同時,重新分類組合成壹個更加簡便、實用的工具書。
3.《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標準大字典》是借用歷代草書名家藝術成果的結晶,劉田依先生按“標準草書”原則,依古意補入,字全都采自古代書家作品之中,占全部字數的92.69%。其中選用了王羲之350字,懷素136字。從古帖中選用的兩千多字,***參閱了歷代壹百五十多位書家的碑帖。
其中最知名的如智永(宋拓等四個版本),懷素、歐陽詢、孫過庭、虞世南、賀知章、鮮於樞、邢桐、王寵、蘇東坡、趙孟頫、黃庭堅、董其昌、李世民、毛澤東、黃賓虹、何紹基、於右任、吳昌碩、劉覺民等。參考的其它草書作品,上自西漢,下迄近代,時間跨度二千余年,約有兩百多位書家的數百部作品“涉及之刻帖、墨跡,從《急就章》、《月儀帖》,《出師頌》、《十七帖》、《書譜》、《自敘帖》等草書名帖,到《淳化閣帖》、《絳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等大型叢帖;從新出土的《樓蘭文字》、《流沙墜簡》,到新影印的《古今尺牘》、《故宮周刊》《草書大全》,乃至日本的《書道全集》《大漢草書字典》,可謂是應有盡有。漢之崔瑗、張芝,魏之鍾繇,吳之皇象,晉之索靖、王羲之、王獻之,南朝之智永、唐之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懷素、張旭等等。書聖王羲之的作品收集了壹百余帖,入選《初稿》的有206帖,除《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洛神賦》、毛澤東書寫嶽飛的《滿江紅》、《大浪淘沙》於右任的《正氣歌》《出師表》等常見的名著外,還有大量的今人罕見的書經法帖。“歷朝歷代盡收其中, 直到自己風格的體貌。 他征集資料的豐富,使選字具有的堅實的基礎,從而使研究具有深度:“草書大家及其名品的參考及選擇,使其研究成果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具有高品味。而眾多書家及其作品的參與,又使其研究具有了普及性與大眾性。”
劉田依先生先生繼承於先生所始創的標準草書未競事業,經七十余年的潛心探研,以《標準草書千字文》為母本,在此基礎上又整理和編寫了收有常用字五千多個的《漢字標準草體字》的書稿。他增加了200多個單獨符號,“代表符號由原來的100多個增加為200多個。這樣,依草書的組織(為主)的代表符號,和依楷書的組織(為次)的單獨符號使漢字草法標準化、規範化趨於完整。“掌握了這兩種符號,舉壹反三,引申推衍,草書的辨識與書寫便會得心應手,十分方便。”這些符號的發現,“揭示了草書制作與普及的秘訣”,“解開了草書古今難傳之謎”,漢字草體字符號的擴展是中國漢字草書規範化歷程上的又壹裏程碑。
4.中國漢字標準草體字是符號的規範,是中國漢字書寫與交流的字法“標準”
當年於右任的《標準草書》問世以後,在社會上,特別是在我國書法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壹些著名書法家、學者紛紛寫詩著文給予肯定和贊譽。有學者認為於右任對草書規範化工作的貢獻至少有三點;壹是規範草書形體,草書構形規律——神奇符號的發現和使用,讓人們了解草書的壹般規律,具有全民性;二是在文字學上的貢獻;三是草書是被簡化了的,以圓線為主要特征的書體,《標準草書》符號化以後更為簡例迅捷。
5.重新編輯大字典的現實背景與發展意義
眾所周知,因為政治與戰爭,因為黨派的對立,因為各種歷史環境造成的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跟隨於右任先生到臺灣的學生們只知道誇誇其談空頭理論,並且是生搬硬套的曲解,幾乎個個都是眼高手低地不作為或者說是無所作為,尤其可笑的是,留在大陸的壹些學生以及和於右任先
生及學生毫無關系的人,也更是如此,竟然把位於大陸南京的《標準草書》社,從純學術機構變成了壹個衙門式的行政機構,而且掌握這個機構的人是個根本不會寫草書的卻很知名的所謂“書法名家”,因為這個機構有政府配發的免費辦公工作場地、各種福利待遇,沒有任何實質性工作任務與進展,過著整天只要混混日子就可以拿政府給予的工資的養老院壹樣生活。所以,在這令人痛心的現實環境下,劉田依先生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全身心的力量,去沈靜忘我地探索與挖掘,開發前人所未發現的,完成了後人無法企及的偉大工程,——從草書妙理——到符號規律--到普及推廣--到天下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輕松愉快地接受並掌握中國漢字的草書書寫方法,這才是中國漢字草書發展真正劃時代的壯舉。所以,劉田依先生在編輯這部新的標準草書大字典的過程是認真且慎重的。那麽,目前具體詳細的工作進程,還是屬於保密階段。
6.2014年1月,為了紀念於右任誕辰135周年.黃賓虹先生誕辰149周年.錢瘦鐵先生117周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在北京出版並發行了<劉田依書畫作品集>,該書畫集收錄了劉田依先生書寫的(標準草書千字文)。並且於2014年3月1日在北京紫禁城太廟(北京勞動文化宮)舉辦劉田依書畫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