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去字筆畫順序怎麽寫

去字筆畫順序怎麽寫

去字筆畫順序寫法是橫、豎、橫、撇折、點。

去字的長橫為字的主筆,要突出長橫。去字豎穿過短橫和長橫要在中線,豎上面和中間部分距離要相等。下方撇折不宜過大,右點稍大,以保證下角的平衡,不可太小。

去,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qù,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又可引申為去掉、除去;放棄、失掉和距離;往等。

去字可能有兩個來源。其壹,象形字。像盛器,下體之“口”像器,上體之“大”像蓋兒,是“凵盧”(?)壹詞的象形初文,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參見“凵”字條)。其二,從大從口,結構之意不明,詞本義未知(學者或視作以“開口”為義的“呿”字初文)。

以上二字在商周時代已經混同壹形。至西周中期,二元混同的“去”字下體“口”已多省去上橫而成“凵”形,至東漢,變作三角形,進而變作“厶”形。

去字上體的“大”形,在戰國楚系文字裏中豎訛斷,成為上下相疊的兩個“人”形,這在秦簡及西漢馬王堆、銀雀山簡帛中都有表現,但秦後隸變的主流形式是把“大”形變作“土”形。《說文》:“去,人相違也。”違離、離開義使用頻率高,占據了混同合壹的“去”字。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

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為榮。註:弆,亦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