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考試中,超過壹半的考生交了白卷。周祖謨(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是唯壹壹位“胡適之”滿分的候選人。回答“祖沖之”的就認為符合條件,因為“祖孫”還是可以配對的。還有壹個候選人是對的“王”也不錯。試卷上,凡是答“唐三藏”、“豬八戒”、“沙僧”的都不及格。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所以有人在報紙上批評清華大學對過去壹無所知,不應該出壹個怪題來考學生。陳寅恪提出了用“對對”形式作為考題的四點理由:壹是檢驗考生能否區分虛詞和實詞及其應用;第二,測試考生是否能分辨平調;第三,測試考生閱讀的數量和語言收藏的豐富程度;第四,考察考生的思想連貫性。陳寅恪的解釋文章壹發表,“風波”就平息了,可見陳宮的名氣還是蠻有說服力的。陳寅恪對漢字改革的明確態度,學界皆知。他曾明確表示,他的作品必須是傳統的、垂直的,否則他寧願不發表。從0956年的65438+65438+10月的1,中國報刊進行了橫向寫作。65438+10月31日,人民日報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陳寅恪寫了壹首詩“丙申春日,我偶爾讀到杜甫詩中‘卻發現只有花瓣飄落’的句子,戲變得整齊劃壹”。陳寅恪壹直持有中國文化本位主義的觀念,這首詩以詠花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觸動中國文化根基的文字改革的厭惡。
此後,所有關於陳寅恪文集的出版物,都是按照他的遺願,以傳統的方式縱向排列。例如,吳寫的《吳宓與陳寅恪》是壹種流行的橫向簡化漢字,但陳寅恪寫的所有詩歌或文章都是用繁體字印刷的。新成立的國學研究所有四位導師。第壹個是王國維,他開創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歷史的先河。二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著述相當;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不同,但都很有名氣。而四大導師中到校最晚的陳寅恪,當時還不出名。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相比,陳寅恪既沒有顯赫的名聲,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程度。無書無文憑的陳寅恪被梁啟超(吳宓飾)推薦為導師,但壹度被時任清華校長的曹雲祥拒絕。但事實是,當時在德國留學的陳寅恪收到國學院導師聘書時才36歲。1925,陳寅恪出現在清華校園。令師生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上課講的知識貫穿中西,連清華的教授也經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為“教授的教授”。
當時華北學術界分為兩派,壹派是在國內培養的學者,壹派是有留學經歷的。本土派認為國外派不了解國情,妳的知識再高也只是在撓靴子,解決不了中國問題。留學派認為本土派太迂腐,心胸太狹隘,沒有掌握現代化的工具,所以兩派互相看不起。但無論哪個學派,都沒有人敢小看陳寅恪,這在學術界是有口皆碑的。吳宓曾感慨道:“他這些年來激勵和教導了中國文學、詩歌、詩詞界的很多人。”根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陳寅恪的“可”應讀作“可”(拼音:Kè)。但根據壹些資料,由於陳寅恪是客家人,但“客”在客家話中有“quó”,而普通話(稱“官話”)中沒有這個音,所以到了中國北方後自然被稱為“Yinque”。繼承,成為習慣。因此,有學者認為“陳寅恪”應讀作chényíNQè。
但是,在使用漢語的人群中,知道這壹點的人顯然是少數,包括陳寅恪本人。所以,我們在使用普通話的時候,不妨把陳寅恪的“可”讀成“Kè”。除此之外,陳寅恪5月1940給英國牛津大學的英文親筆信署名為“TschenYinK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