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的部首是凵,可以組成拳擊、出擊等。
擊(拼音:jī),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體為篆文,也見於《詩經》《莊子》等先秦著作。擊的基本義是敲打,引申為攻打、攻擊。敲打是壹物碰壹物,所以又引申為碰撞,由此引申為觸及、接觸。
形聲字兼會意字。“擊”字繁體字形作“擊”。根據已有的材料,“擊”的字形在甲金文中未見,從手毄聲。擊打是手的動作,故從“手”。毄,也讀jī。毄字從殳(shū),從軎(wèi)。“殳”是古代的壹種兵器,作偏旁表示“打”的意思,“軎”是車軸的頭。
毄的意思是相擊,打擊,實為“擊”的初文,“擊”為後起的分化字。漢隸中,“擊”字寫法不統壹,但基本構型為從手毄聲。“擊”形體復雜,所以群眾將其簡化為“擊”(先省去“手”和“殳”,再將“軎”輪廓化)。
擊的本義是敲,打。如“擊鼓”,就是敲鼓。“擊”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因為中國古代的許多樂器都是靠擊打發音的。許多古籍都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擊石拊石”,就是敲打石磬以奏樂。
擊在康熙字典的釋義
卯集中手部 擊;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13
1、(jī)《唐韻》古歷切。《集韻》《韻會》吉歷切。並音激。《說文》:攴也。徐曰:撲也。《廣韻》:打也。《增韻》:扣也。《易·蒙卦》:擊蒙。註:擊去童蒙,以發其昧。《史記·叔孫通傳》:拔劒擊柱。
2、《酷吏傳》:義縱以鷹擊毛摯為治。
3、攻殺也。《楚語》:刲羊擊豕。註:擊,殺也。《前漢·高帝紀》:急擊之勿失。
4、觸也。《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或作撽。
5、(xí)《集韻》《韻會》《正韻》並刑敵切。音檄。與覡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兇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註:擊讀為覡。
6、(jì)又《集韻》吉詣切。音計。人名。春秋晉有屠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