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的中午稱“午時”。
古代人把壹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壹個時辰。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指前夜23時~本日淩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制,下同)。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壹年之始為正;壹月之始為朔。中國現今的農歷是以十壹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盡管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歷法的。
2、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上午 1 時正至上午 3 時正。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壹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4、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食時就是古代中國人民“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壹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8、未時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9、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古代中國人民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
10、酉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沈、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11、戌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12、亥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百度百科-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