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作原是在十個石鼓中謳歌最早的

作原是在十個石鼓中謳歌最早的

石鼓是秦時制作的十個饅頭狀的花崗巖石墩。

每鼓的表面都刻有壹首四言詩,鼓上的文字稱為《石鼓文》,又因詩文是記敘秦國君田獵之事,又稱《獵碣文》。

《石鼓文》是金文與小篆之間的過渡書體,又稱“籀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唐初在天興三疇原(今陜西寶雞)出土,石鼓文出土時,經過千余年的風雨,任日炙雨淋,野火焚燒,長滿苔蘚,部分文字已斑駁脫落,465字中有壹半辨認不出。唐代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曾前去臨摹作拓。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時任國子學博士的韓愈向國子監祭酒建議,把秦石鼓移至太學作為講學實物,並加以保護,卻遭到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的拒絕。直至元和九年(公元814),鄭余慶使人將石鼓遷入鳳翔孔子廟,此時石鼓已丟失壹面。

後經戰亂遷徙,石鼓不知被何人遷出孔子廟,蹤影全無。北宋初年,鳳翔知縣司馬池找到了失落的九面石鼓,安置在鳳翔府學的門樓下。

宋仁宗皇_四年(公元1052),向傳師以壹種叫“作原”的石鼓拓本為線索,千裏尋覓,終於在秦嶺的壹個小村中,找回了那面丟失的石鼓。大觀年間,徽宗趙佶下詔將十面石鼓遷至汴京,還命金匠把石鼓上的刻文填滿黃金,移入保和殿收藏。

“靖康之變”時,十面石鼓隨其他珍貴文物被金軍遷往燕京,其間石鼓破損嚴重。元大德年間,國子學教授虞集在淤泥草叢中發現被遺棄的十面石鼓,將石鼓移到國子學大成門內的石壇上,設置鐵柵欄進行保護,此時鼓上只存386字。

十面石鼓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僅存310余字。

石鼓文書體屬大篆體系,又稱籀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石刻文字,它對漢字體式進行了進壹步的規範,使之布局更加優雅端莊,自然質樸,方正勻稱,舒展大方。

石鼓文十分註重文字結體的立體效果和線條的筆意意識,結字上下左右,高低疏密,錯落奇逸,曲盡變化。筆力氣象森嚴,壯可扛鼎,圓潤凝重,開小篆之先河。

這十面好像來自天外的圓鼓,今人對它的文字和形體依然有許多解不開的謎。石鼓文的書法藝術,為後來的書法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