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1955年2月17日-),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壹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憑借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莫言成為首個獲此獎的中國人。
莫言的成功之路,是如何讓煉成的呢?
1、酷愛閱讀。
莫言在小學三年級時讀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學啟蒙。12歲時讀小學五年級,因“文革”爆發輟學回家,以放牛割草為業,閑暇時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無書可讀時甚至讀《新華字典》。為了換取別人的書看,莫言就去給別人家推磨,有時候整整推壹天的磨才能換來壹本書。壹天下來,莫言臉色煞青,但只要能捧著書回來,他都是滿臉春風。
2、書架上只剩經典。
莫言說:“我這兩年壹直在書房裏做減法,每年會清理出壹批書來送給壹些學校,現在把書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書,都是經典。比如說中國幾部古典小說,比如說魯迅、托爾斯泰的作品。我覺得這些書實際上就足夠了,因為每次拿起壹本書來,還沒有讀壹半就被別的事情打斷了,等妳下壹次拿起另外壹本書來,又把前面的書忘掉了。我覺得越是經典的書越耐得住重讀。”
3、孤獨是壹種財富。
莫言認為,饑餓與孤獨是他創作的財富。其童年時候正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餓得面黃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後能餓成作家的,屈指可數。他的不幸,他的孤獨,也是他的財富。
4、面向蒼生,背對文壇。
莫言曾說:“背對文壇是我對自己精神上的壹種提醒。不要被這些文壇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應該知道作家最神聖的東西是什麽?作家應該追求的是什麽?這是對自己的壹個提醒,並不代表壹種行為。”也許正是背對文壇的“莫言姿態”,讓他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和更自由的空間沈浸到自己的文學世界中去。
5、寫作源於生活。
《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說通過講述壹位鄉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既反映了鄉土中國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這部作品是莫言“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長篇力作。他說,“生活中壹些人物感動了我,觸動了我的心靈,引發了我的創作沖動。我是先被人物感動,然後才去關註事件的。”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爺爺的女兒。想以姑姑為原型寫壹部長篇小說的想法由來已久,以前莫言也在壹些中短篇裏寫到過壹些,而這次的出手,莫言稱之為“算總賬”。
6、媒體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出來,其他獲獎者接受采訪的時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東高密老家的村子裏,記者們幾乎找不到他。他說自己不是低調,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學獎,只是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作家來說,寫作是最難的,但也是可控的,寫完了之後讀者買不買,能不能得獎,就不是作家能決定的了。”
7、當今為何沒偉大作品?
莫言認為,作家應從自身找原因。在今天這個對立矛盾現象比比皆是的社會,“我們還要發現這個社會的主流”。這個時代到底是不是壹個偉大的時代?莫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答案,但是總而言之確實是壹個波瀾壯闊的、空前絕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面作家可以寫出偉大的作品,因為這樣的時代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為在這樣的時代裏面人的豐富性得到了最強烈、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說這個時代具備了產生偉大作品的物質基礎或者資源基礎,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氣度和才華。
8、謙虛使人進步。
莫言說:“不能因為名聲大壹點就目空壹切,應該對別的作家、別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態度,不是偽裝,而是發自內心。只有看到別人的長處,妳才有可能進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誰都好,那這個作家也就到此為止了。”
9、獲獎不能代表什麽,將會繼續努力創作。
莫言說:“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很高興。但是我覺得獲獎並不能代表什麽,我認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的優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認可。接下來我還是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創作上。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