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前人路線資料錄入、驗證和批註過程的工作方法

前人路線資料錄入、驗證和批註過程的工作方法

前人路線資料錄入、驗證和批註過程的工作方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壹)前期準備階段

首先以地質調查全過程無紙化為原則,對前人1:5萬、1:20萬區調資料(包括野外記錄本、剖面圖、區調報告、測試結果、照片及化石資料等),工作區有關的礦產、物探、化探、環境、土地、旅遊、生態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專著、論文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歷史的多D產品,並按有關規定進行技術數據集合管理和分門別類存儲入庫,以便於對前人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和篩選利用;並進行遙感圖像解譯,與前人地學多源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以便互相印證、約束和綜合分析研究,提高前人地質資料利用的效率和質量。在此基礎上,把收集到的前人1:2.5萬、1:5萬實際材料圖進行掃描、拼圖,儲存為TIF格式並轉換成msi格式;將msi格式的實際材料圖鑲嵌配準進入1:10萬數字填圖系統坐標系中,即將前人的1:2.5萬、1:5萬實際材料圖鑲嵌成1:10萬的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msi格式“實際材料圖”(msi格式背景底圖)(圖4-6)。在充分熟悉消化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擬定出本圖幅的野外填圖單位,並安排專人根據本圖幅的具體情況編制“圖幅PRB字典庫”,字典庫的建立不僅可提高數據錄入的速度,而且可提高對不同時期、不同人所作的區調資料批註的統壹性和規範性。

圖4-6 由16幅前人1:2.5萬實際材料圖鑲嵌配準好的1:10萬鎮隆幅MSI格式“實際材料圖”(1:10萬MSI格式背景底圖)

(二)前人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利用錄入階段

在充分熟悉消化前人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地質構造線方向及1:25萬線距要求,直接在鑲嵌好的1:10萬msi格式底圖上初步部署地質路線(圖4-7),路線的挑選不應受原資料路線的限制,應多考慮有效點的利用,所利用的前人1:5萬地質路線資料與實測路線的平均間距壹般控制在3~4km。然後按1:25萬填圖技術精度要求,把設計好的可利用的地質路線及重要的地質點進行規範的PRB操作,以備經野外調查等驗證後,逐條錄入到填圖系統中(圖4-8)。

1.P過程(地質點)錄入

P過程(地質點)資料錄入中應原封不動地錄入前人1:5萬或1:20萬地質點資料,並註明每個地質點的資料來源單位、圖幅名稱、記錄本區測號、記錄人員及地質點號等,以便於查詢及忠實於原調查描述內容,體現出不同階段的研究程度和認識。錄入的地質點應盡量為有效地質點(如接觸關系點、界線點、斷層點等),對於路線上內容不齊全的地質點,可根據前人1:5萬或1:20萬相近路線的有效點,在批註框內對其進行批註說明,以豐富該地質點的記錄內容,在說明中應有相近點的點號、方位和距離;個別重要的地質點、路線未能控制到的,可作為單個點來錄入;對於前人經過多次工作的地區,先後認識不壹致的,亦應在批註框內作批註,並作具體記錄,以便在下壹步野外地質調查中予以驗證;錄入時地質點的密度應和1:25萬技術要求精度相壹致,對原1:5萬的地質點應適當抽稀,而舍去的地質點內容應在R過程描述中予以反映。

圖4-7 直接在鑲嵌好的1:10萬MSI格式底圖上按1:25萬線距要求挑選前人的地質路線

圖4-8 按1:25萬線距要求挑選地質路線經野外檢查驗證後錄入到數字填圖程序系統

為了和野外實測地質點區別及在屬性查詢中易於辨認,室內錄入地質點的編號應和野外實測地質點的編號加以區分,野外實測地質點號編號以D開頭(如D3034),室內錄入地質點號以C開頭(如C1022)(圖4-9)。同時規定,室內錄入的地質點均應重新編號,而前人的地質點號則在地質點屬性表的“原地質點”欄中標註,其中1:20萬圖幅資料的原地質點號編號前應增加圖幅名稱前兩個字漢語拼音的第壹個大寫字母(如1:20萬容縣幅的3335點,編號為“RX3335”),而1:5萬圖幅資料的原地質點號編號前應增加圖幅名稱前兩個字漢語拼音的第壹個小寫字母(如1:5萬容縣幅的3335點,編號為“rx3335”),以便於對前人資料的查詢。

圖4-9 為了和野外實測地質點區別及在屬性查詢中易於辨認,室內錄入地質點的編號應和野外實測地質點的編號加以區分,野外實測地質點號以D開頭,室內錄入地質點號以C開頭

此外,項目組應對整個項目的路線號和地質點號進行統壹管理,嚴格規定每個技術人員的路線號和地質點號範圍(表4-2),以避免產生重復和錯誤,造成野外采集數據的混亂和丟失。

2.R過程(分段路線描述)錄入

R過程(分段路線描述)資料錄入中既可錄入可利用的前人1:5萬分段路線描述資料,也可以根據原1:5萬路線中被適當抽稀的幾個地質點或幾段沿途描述資料綜合歸納在批註欄中加以描述;有時無直接沿途描述內容的,可根據前人1:5萬相鄰路線資料,在批註框內批註說明。但在前人兩條1:5萬路線銜接部位,不允許人為地增加壹個R過程(圖4-10)。

表4-2 1:25萬玉林市幅主要技術人員的路線號和地質點號範圍

圖4-10 前人兩條1:5萬路線銜接部位,不允許人為地增加壹個R過程(紅色線部位)

3.B過程(點和點間界線)錄入

點和點間界線(B過程)數據的錄入應為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地質界線或構造線。原則上重要的地質界線(包括巖性界線、巖體侵入界線、相變界線、構造線等)都應有地質觀測點(P過程)控制,但在壹些地質界線十分密集的地區,原1:5萬路線有效地質點較多,根據1:25萬地質點密度的技術要求精度,這些界線可以不做P過程(不定點),而直接做壹個B過程,但應在批註框內對其進行批註說明(包括資料來源單位、圖幅名稱、記錄本區測號、原記錄人員及地質點號等),並原封不動地錄入前人地質點記錄內容,以便於查詢。在PRB資料錄入過程中,應將各種資料(包括P、R、B以及樣品、化石、產狀、素描、照片等)收集齊全。錄入完壹條路線後應及時進行資料整理,包括對R、B線實體整理光滑,文本描述檢查改錯,R線實體的無縫連接,R過程的計算,各R過程的段首標註,各種點實體的坐標點寫入,產狀實體的旋轉,素描圖的完善,地質點號標註,照片導入手圖,編寫路線小結等,並及時進行數據備份。為了使以後的地質手圖和實際材料圖圖面更加美觀、規範,在資料錄入過程中,應將各種點實體(樣品、化石、產狀、素描、照片等)統壹置於路線的右側。

資料錄入過程中,應開展經常性、階段性的質量檢查(包括自檢、互檢、專業填圖組、項目組檢和地調院檢等)。錄完整條路線,並經過整理、完善和“PRB數據檢查”後,可以把其輸入到形成的圖幅PRB庫中。

(三)野外地質調查、驗證階段

在充分熟悉消化前人資料的基礎上,找出圖幅內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並選擇關鍵性路線進行野外地質調查、驗證,野外地質調查路線應選擇在露頭出露較好、填圖單位較多、地質現象較豐富,並能較好地解決測區內存在的重大地質問題的部位,要求圖幅內出現的每壹個填圖單位都必須有二條以上野外主幹填圖路線控制;對於圖幅內構造異常復雜,根據前人資料已很難勾繪出地質界線的部位(如1:25萬玉林幅內的雲開地塊北緣博白—岑溪造山帶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已發生強烈的構造混雜作用,已變為長程無序而短程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層系統部位,以及雲開地區前寒武紀基底中,前人沒有把古老結晶基底和褶皺基底區分開來的部位)應加密路線進行詳查,或者在垂直構造線方向選擇地質走廊進行重點解剖。

在野外實地調查、驗證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本圖幅的填圖單位,並建立起新、舊填圖單位的對應關系及其基本特征(表4-3、表4-4),根據新的填圖單位及其基本特征修改“圖幅PRB字典庫”,以便於對所利用的前人地質資料進行批註。

(四)前人地質資料批註階段

根據野外地質調查、驗證後得出的新認識,對可利用的前人地質資料進行批註,具體為根據新、舊填圖單位的對應關系及其基本特征在P、R、B操作窗口的批註框內對錄入的前人資料進行系統批註(圖4-11、圖4-12、圖4-13、圖4-14),從而將前人的區調資料“轉譯”成可利用的“新資料”,達到對前人地質資料及地質調查專業成果的再開發利用。

由於地質構造演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質人員對地質體的認識必然存在壹個反復的認識和再認識過程。因此,對同壹PRB資料可進行多次批註,但每壹次批註均應註明資料來源、批註人及批註的時間,批註內容壹定要有充分的依據,文字表達清楚,從而便於編制實際材料圖和數字地質圖時選擇利用或進行資料查詢。

(五)編制數字實際材料圖、地質圖階段

野外地質調查、驗證資料和批註後的可利用的前人地質資料應進行三級質量檢查(包括自檢、互檢和專業填圖組、項目組、地調院的檢查等),並將其統壹入庫,更新實際材料圖。根據批註後的地質資料和野外地質調查資料按“V”字形法則勾繪地質體及其地質界線。在勾繪地質界線之前,為了提高連圖的準確度和可靠性,可將校正好的同比例尺遙感圖像及以前人1:2.5萬、1:5萬實際材料圖鑲嵌成的1:10萬msi格式“實際材料圖”作為背景底層來配合連圖,以便互相印證、約束和綜合分析研究,幫助對區域地質體及其界線進行較準確的圈定。圖件編制的工作包括連圖、各種點、線、符號參數(屬性)的統壹設置,圖層設置,造區及各地質體顏色的充填等。

圖4-11 P過程(地質點)屬性表數據錄入與批註

圖4-12 P過程(地質點)文字描述錄入與批註

圖4-13 R過程(分段路線)數據錄入與批註

圖4-14 B過程(點和點間界線)數據錄入與批註

在實際材料圖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壹系列數據檢索、提取、拓撲處理,形成數字地質圖、構造綱要圖及其他專項地質圖等。

表4-3 1:25萬玉林市幅前寒武紀地層新舊單位對照表

表4-4 1:25萬玉林市幅部分侵入巖新、舊填圖單位對照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