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憤憤不平詞語解釋

憤憤不平詞語解釋

憤憤不平詞語解釋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平,漢語壹級字,讀作bēng、bìng、pián或píng,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樂聲舒緩、氣息舒徐,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語平舒也”,由此引申出不傾斜、沒有高低凹凸的地勢、使……寧靜、使……高低相等、齊壹、用武力鎮壓、公正等含義。

憤憤不平成語出處

《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唐·許嵩《建康實錄》:"自爾憤憤不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

憤憤不平成語用法:可作謂語、狀語、定語。

示例:王子成父諸人,俱憤憤不平,請於桓公,欲劫魯侯,以報曹沫之辱。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八回。

近義詞:怒火中燒、怒氣滿腹。

反義詞:心平氣和、平心靜氣。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憤

《唐韻》《正韻》房吻切《集韻》《韻會》父吻切,?墳上聲。《說文》懣也。從心賁聲。《周語》陽癉憤盈。《註》積也。郁積而怒滿也。

又《集韻》或作?。亦作賁。《禮·樂記》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音義》依註讀為憤,扶粉反。

又《韻會》《正韻》?房問切,音與分同。滿也。《論語》不憤不啟。《又》發憤忘食。◎按註?上聲,字書有上去二音。

又葉符筠切,音焚。《蘇轍·祭範鎭文》力諫不從,遂致為臣。開門接士,不怨不憤。

《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並音蘋。《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無平不陂。

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谷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小雅·黍苗》):原隰既平。

又治之也。《詩·大雅》(《大雅·皇矣》):修之平之,其灌其栵。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為灌木其為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詩·大雅》(《大雅·江漢》):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疏:四方既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