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雞毛當令箭,人們用“拿著雞毛當令箭”這句俗語形容壹個人憑著某上司(或某人)的壹些無關痛癢或十分寬泛的話語發號施令,用驕傲的口氣驅使於人,完全不考慮客觀因素。例如,單位某些有點職權就濫用,欺上瞞下,導致同事關系緊張的事件。
令箭,也叫令旗,舊時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桿頭加箭鏃,故稱令箭。也引申為號令,上司的指示。另外,古時傳令的時候時常在信箋上插上某種動物的羽毛作為標記,數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緊急。
“雞毛”是沒用的東西,而“令箭”是可以憑借它發號施令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後來人們用“拿著雞毛當令箭”這句俗語形容壹個人憑著某上司(或某人)的壹些無關痛癢或十分寬泛的話語發號施令,用驕傲的口氣驅使於人。
比喻玩弄權術,以假充真,公開發號施令。除此之外,也有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等意思。
別拿雞毛當令箭就是諷刺壹個人不要憑著某上司(或某人)的壹些無關痛癢或十分寬泛的話語發號施令,用驕傲的口氣驅使於人。
擴展資料“拿著雞毛當令箭”這個典故來自於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紂王。
商紂王在年輕時候還比較有為,不僅有勇有謀,還曾親自帶兵出征東夷,並在戰爭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多次擊敗敵軍。並將商朝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技術向東傳播到了淮水和長江流域壹帶,為以後的文化統壹奠定了基礎。
可是隨著時間壹長,商紂王就開始變得有些自滿,不再過問軍國大事,沈溺於享樂之中。先是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距離都城殷都五十多公裏的朝歌,修建了著名的豪華宮殿鹿臺。鹿臺建成之後,商紂王就和他的愛妃蘇妲己以及其他眾多美女整日在此飲酒作樂。
紂王還有另壹大愛好,那就是鬥雞。還專門在宮殿裏修建了鬥雞的場所,經常帶著文武百官觀看鬥雞,鬧得壹時間朝野上下鬥雞成風。
就在商紂王不理朝政,盡情享樂的時候,位於西方的周國趁次大好機會,壹步步地發展壯大,漸漸地有了取商而代之的野心。
公元前1066年,位於東方的東夷大肆進犯商朝的邊境,紂王調集全國各地的軍隊前往迎戰。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周武王聯合了八百多個小氏族,大搖大擺地開進朝歌。
對於周武王的造反,紂王急忙將國內的戰俘和奴隸組織起來拼湊成壹支十七萬人的軍隊,以為在數量上占優就可以勝券在握,所以便沒有放在心裏,依舊歌舞升平。
可是結果令商紂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七十萬大軍在牧野遇到周國的軍隊後便立即倒戈。就在牧野激戰之際,紂王正在觀看鬥雞,恰逢壹場鬥雞剛剛結束,按照紂王定下的規矩,旁邊的人從獲勝雞身上取下壹支箭尾羽毛交給紂王。恰好在這個時刻,門外忽然有人來報牧野之戰的敗績。
紂王聞迅後立刻慌了神,趕忙在觀看鬥雞的百官中找到了壹個叫做辛庚的將軍,命令他前往前方抵擋叛軍,還順手將自己手中雞毛交給了辛庚。辛庚見狀,時刻都不敢怠慢,雖然國王給他的是雞毛,但他也只能把這根雞毛當成令牌去指揮軍隊,這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的故事由來。
百度百科-拿著雞毛當令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