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格倫的壹生

格倫的壹生

格倫於1933年出生於北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6歲時,格倫進入壹所女子職業學校,兩年後畢業,在壹所小學當人民教師。但因為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拿粉筆的手斷了,她不得不放棄這份工作,回家準備高考。這時,壹個同學拿著《人民日報》的半版廣告對她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招播音員,妳的嗓音條件不錯,挺適合的。試試看。”在同學的陪同下,她報了名。經過面試、口試、筆試,名單敲定,她的名字躍入名單。那年她18歲。進了央視之後,真的覺得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壹樣。老同誌們兢兢業業、壹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深深感染了她。她工作的部門是“錄音新聞組”。為了更好的與觀眾交流互動,每個播音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播音名,格倫這個名字就應運而生了。對於人民廣播來說,60年來格倫壹直和聽眾們壹起守在收音機前。

她熱愛這份事業的動力,來自朝鮮誌願軍送她的白瓷罐子:炸彈在戰壕邊爆炸,漫天的鮮血鮮紅。壹名士兵的第壹反應是跳到他旁邊的小收音機上,收音機正在播放當天的新聞。轟炸過後,小收音機的聲音依舊,那個士兵再也沒有擡起他年輕的臉。當誌願者從前線給葛蘭送來雪白的瓷罐時,他們用這個罐子勸她多喝水,保護她的聲音。因為她熱愛這份工作,所以進步最快。除了播報新聞,葛蘭還跨界播報兒童節目和文化節目。熱愛話筒是她的無限動力!從播新聞到播少兒節目,風格千差萬別。格倫去北師大旁聽教育學和心理學,不僅提升了自己,也更好地服務於新的工作。在他的壹生中,最令居倫難忘的是毛澤東總統去世的那壹天。9月9日,1976,夏青播發訃告《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壹封信》。後續新聞由格倫和方明負責。上午,報紙摘要的任務很重。兩點鐘,我去看新華社發來的壹摞摞稿件。五點半開始錄制,六點半播出。有時候3點開始錄制,播出兩個小時後才結束錄制。半小時的“報紙摘要”節目延長到七個多小時,增加了六個半小時。那幾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壹直沈浸在工作室的工作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壹則長篇時事通訊的播出。壹個老工人的壹句話是“毛主席,我不能沒有妳!”當時,她忍不住哭了。在中國的廣播行業,格倫和夏青的愛情故事被熟悉他們的人傳為佳話。格倫不知道同事夏青什麽時候愛上了自己,當時她還太年輕。夏青,本名耿紹光,中國播音大師,夏青播音生涯中最輝煌的兩件事。壹種是在懷仁堂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作為標準音;第二,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 * *資本主義運動的辯論中,周恩來總理特別要求他播放9篇* * *反駁蘇聯的重要評論文章。夏青比格倫大三歲。第壹次接觸葛蘭是介紹各種作品,甚至給葛蘭買。慢慢的,交流加深了。有壹次格倫生病了,夏青鼓起勇氣去格倫家拜訪。生病的夏青看著他心情好多了,主動和他聊天,然後就正式開始“相處”了。夏青比格倫年長、成熟,所以照顧格倫是理所當然的。那時,夏青的工作包括通宵寫報紙,而格倫上夜班。夏青寫完稿子後,去西單做了壹碗餛飩送給格倫。有時候陪格倫上夜班,實際工作中檢查她的播音。1953年,夏青和格倫結婚了,格倫做了所有的家務,因為夏青的風濕病很嚴重,有時候要吃十幾片止痛藥。他們半夜早起,壹起播晚間節目,生活就這樣開始了。由於夏青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作風,他在廣播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是遇到難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去問這本“活字典”,他播報的準確率也是驚人的。眼前的丈夫是她學習的榜樣,於是格倫同時成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學生。1997年,夏青因類風濕住進了鐵路總醫院。6月底,1998,夏青癲癇發作,然後陷入昏迷。醫生告訴格倫:“如果妳被搶救過來,妳就會變成植物人。”格倫堅定地說:“我也要壹個蔬菜,只要他有這口氣。”昏迷三個多月後,格倫整天陪在他身邊,給他放錄音,給他唱歌,給他背詩,不斷地叫他:“好了,我們壹起唱歌回家吧!”終於,壹個讓所有人震驚的奇跡出現了。夏青的眼睛可以看見人,他的手可以舉起來...從此,演奏了壹輩子的夏青的聲帶被割掉了,只能用眼睛來表達。沈默的歲月,夏青和格倫白頭偕老。2004年,夏青去世。在夏老的遺體火化前,格倫撫摸著夏青的頭,輕輕地叫了壹聲:“老耿……”,讓人潸然淚下。夏青和葛蘭,這兩個名字總是被人們習慣性地聯系在壹起。他們是新中國第壹代播音員,他們的聲音成為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讓人無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