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眾”字的演變過程誰知道?

“眾”字的演變過程誰知道?

人們常說“二人為從,三人為眾”,“眾”字字形非常直觀,古代人以“三”為多,三人是眾多的意思.老子說:“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就代表多,可以多到萬以上.可見,“三人為眾”的說法是貼切合理的.但是,現在使用的這個“眾”字,原本不是這樣寫的.“眾”的繁體字是“?”(別寫作“?”),篆書是倒“目”之下三個立人.《康熙字典》解釋,”本字為“”,是三個並列站立的人,《康熙字典》刻印成兩個“單立人”後加壹個“人”字.《說文解字》也刻印成三個立人,立也”,“從三人”,《國語》說“人三為?”.

 “眾”字是個會意字.我們再說現在的這個“眾”字,上面壹個人,下面是壹個“從”字.《說文解字》解釋“從”字:“從,相聽也;?,隨行也”.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會意是壹個重要的造字方法.“人”字兩筆左右顛倒就變成了“入”字,象形字的人字是背右傾左的,並以左邊為陽,右邊為陰.《康熙字典》解釋“從”字:“從:《說文》?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為‘從’,向陰為‘比’”.改變字形,改變組合結構就改變了意思.《康熙字典》說了兩個並列的“人”字改變朝向就變成了另外的字.按著這個思維方法,“從”是壹左壹右並列的兩個“人”字,如果寫成壹上壹下的兩個“人”字,即“?”,就是“冰”的本字.《說文解字》解釋說:,凍也,象水冰之形”.看來左右並列的兩個人是“從”,互相“聽從”,自願“隨行”,是自願的行為,關系是互相平等,是融洽和諧的,是陽光的.而且二人“向陽為‘從’,向陰為‘比’”,“從”則相互照應,是善良的;“比”則起爭分,是為壹己的,是醜惡的,是陰暗的.同樣是二“人”,如果變成壹上壹下的結構,就變成了“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凍結,互相之間冰冷,關系更緊張,陰暗到了極點.人騎在人頭上,就是欺負人,被騎的人是不願意接受的,遲早會把他掀翻在地.這樣關系能好嗎,至少是關系凍結.

 眾字的象形會意字原本是並立的關系,是平等的.後來有人寫篆書,把中間的人寫的比兩邊的高壹點,有的篆書中間的“人”的“手”在左邊人的頭上,但“腳”仍與左右的“人”在同壹地面,後來就出現了別寫的“眾”字(壹人在兩人之上),但不被常用.1964年3月7日國家公布的簡化漢字的第壹表“Z”類中把“眾”作為繁體字“?”的簡體字列入正體字正式作為官方文字使用.

 我們今天寫簡化字的“眾”,可以寫作“眾”,但是壹定要切記做人做事不能騎在別人頭上,不能壓迫他人,不能是冰寒水冷的關系;應該切記眾人是並列直立的關系,是人人平等的關系,而且應該朝陽,聽從對的,隨從好人,面向光明前進;切記不能面向陰暗,不能攀比;比就會走向陰暗.如果騎在別人頭上,就會關系凍結,遭受寒冷.只有平等互助,面向陽光,才能日益光明,紅火發展,生命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