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電視是音譯的、日本電腦也是音譯的;電腦的漢字是日本從中國那邊借鑒過去的。
六十年代,範光陵首創將英文的“Electronic Computer” 形象地譯名為中文的“電腦”,並完成了中國人寫的第壹本電腦書《電腦和妳》,因而被譽為“中華電腦之父”。
“化學”壹詞的由來
拉丁文chemia是從阿拉伯文的“煉金術”壹詞演變而來的,後者則可能來源於希臘語“澆鑄”(或“浸液”)、埃及語“黑色”或漢語“金液”。漢譯名“化學”壹詞首見於偉烈亞力主編的《六合叢談》(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韜,是來華傳教士戴德生所創並口授於王韜的。
中文“物理”壹詞,最早出現於《淮南鴻烈 覽冥訓》(《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經召集眾人壹起編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針,蟹之敗漆。葵之鄉(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現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物理”壹詞後來再見於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雖然由於當時對世界認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論現在看來是不正確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雲(吐元氣),水蒸汽越過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是因為水蒸汽)《物理論》力圖從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水平.去解釋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即自然之理。相當於自然哲學,當屬大物理範疇。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譯)原名為《亞裏士多德辯證法概論》,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譯的書籍。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裏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壹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範疇!因而這種翻譯是準確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7]。可見法國直到1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再後來是明末學士王宣《物理所》(資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師塾),以及對此書進行模仿借鑒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識》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識》被收入了《四庫全書》,終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紀晚期傳入日本,為知識階層爭相閱讀。此書並影響到日本學者把“物理學”作為Physics的譯名。所以日語中“物理”壹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物理小識》裏面的物理指的是萬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物理),社會科學(宰理),哲學(物之至理)三類。日本人的翻譯,溯及辭源也是這本書。
1839年渡邊喀山在他的《外國情況書》中使用了“物理の學<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蘭語wijsbegeerte對應於當今的“哲學”。 西周將physics翻譯為“格物學”,但他是將“天文學”和“化學”所***有的物理學稱為“物理學”。
1851年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譯了第壹本中文電學著作《博物通書》:電器通標序二:……見東土人士博稽典墳,鮮究“物理”……這應該的近代中文可查證的第壹次物理對應現代含義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學教材《物理階梯》使用了“物理”壹詞。
1876年<片山淳壹>對物理壹詞進行了註釋:“物理學有必要解釋萬物的特性以及物質世界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原因。”
因為日本人不懂物理壹詞的含義,所以有人就說因為日本人對物理壹詞進行了註釋;所以物理壹詞是日本人翻譯的。個人認為這明顯是不正確的,畢竟從詞義上來講瑪高溫早已經使用了。如果從分類含義上來講,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將物理從自然哲學裏分類出來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壹個將物理從自然哲學裏面分類出來的科學家。此前無論東西方,都是將物理歸類於自然哲學的。
(早在1687年牛頓發表其運動定律時還是用自然哲學來命名的,他當時的書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拉丁文所寫亞裏士多德的“自然哲學”---“φυσιк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