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註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註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讀若”之後創制的壹種註音方法,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壹個字註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應用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擬訂的用羅馬字給漢字註音的壹套方案寫了4篇文章,送給當時的制墨專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編入所著墨譜《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傳天主教教義,由教會單獨合成壹卷,取名《西字奇跡》,復制本現存羅馬梵蒂岡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把上述 4篇文章稱作是《西字奇跡》
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註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壹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壹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壹場“切音字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制拼音方案,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采用什麽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麽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麽辦;斯大林說,中國是壹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擴展資料: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註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壹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該方案。
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采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采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
漢語拼音是壹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壹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