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沒有哪位名人壹開始學習不好但而後來發奮刻苦學習而成績很好的壹定要具體詳細的事跡

有沒有哪位名人壹開始學習不好但而後來發奮刻苦學習而成績很好的壹定要具體詳細的事跡

愛迪生的學習故事

愛迪生 壹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壹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壹心壹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壹個實驗室,壹生***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壹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壹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妳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麽費那麽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面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麽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妳怎麽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壹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妳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妳應該換壹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壹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妳怎麽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妳無論如何要換壹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天才出於勤奮。”許多文學家、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就是從小刻苦讀書。請看魯迅和王亞南苦讀的趣事。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壹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壹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壹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壹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誌,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壹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壹覺後迷糊中壹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壹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壹。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頭懸梁

錐刺股

警枕催讀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匡衡借光讀書

勾踐臥薪償膽

司馬光用圓木警枕寫資治通鑒

車胤捉螢火蟲當燈

孫康在雪地映光讀書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壹個孔洞,“偷”它壹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麽?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壹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麽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漢元帝的時候,張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再升為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咨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壹種大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遠帝很贊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後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贊賞,由此升任為光祿勛、禦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為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禦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為,匡衡身為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壹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後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出壹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