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羲之滴水穿石的故事60字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Ⅱ 王羲之小時候學字的故事
1、故事1
東晉的王羲之,七歲時就擅長書法。他十二歲時,看見父親枕頭中有前朝的《筆說》藏在父親枕頭中,便偷來閱讀。父親說:“妳從哪裏偷來我珍藏的書?”
王羲之笑著不回答。母親說:“想要看妳用筆法。”父親見他還小,怕他不能領悟到書中的奧秘,對王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我再把它傳授妳。”
王羲之跪著請求說:“倘若等到我成人妳再把它傳授給我的話,恐怕就阻擾了我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把書傳授給他。不滿壹月,王羲之的書法就大有長進。
4、故事4
有壹次,王羲之到壹個道觀去玩,看到壹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
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5、故事5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壹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壹層又壹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壹直印到木板裏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Ⅲ 王羲之練書法的故事100字左右
王羲之練書法的故事100字左右
查看全部8個回答
我來答
寫回答 查看全部8個回答
偏執可以守護
LV.12019-01-27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壹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誌,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壹次,他為人寫壹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壹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壹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Ⅳ 王羲之故事
壹、竹扇題字
據說有壹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壹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壹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麽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
就上前跟她說:“妳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妳題上字,怎麽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妳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壹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壹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壹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二、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壹些書法理論。有壹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壹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壹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壹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
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壹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三、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壹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壹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壹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對聯的人壹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壹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
四、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壹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壹層又壹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壹直印到木板裏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五、袒腹東床
16歲時,王羲之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壹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裏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裏挑選吧,凡妳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壹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壹數少了壹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見靠東墻的床上壹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壹事,無動於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壹說就是這樣來的。
Ⅳ 名人的故事200字
1、聞壹多醉書
聞壹多讀書成癮,壹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裏捧著壹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壹看就要“醉”。
2、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壹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壹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壹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3、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壹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壹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壹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壹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4、數學家張廣厚
數學家張廣厚有壹次看到了壹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壹遍又壹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壹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5、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壹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壹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壹面幫助我在壹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沈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6、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壹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壹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壹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壹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7、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壹個花園,但他專心致誌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壹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誌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8、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壹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壹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9、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壹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壹代又壹代的讀書人。
10、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壹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壹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壹番霸業。
11、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壹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壹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壹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12、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壹位偉大詩人。
13、範仲淹斷齏劃粥。
範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範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誌。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14、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壹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裏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15、李晟練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親是壹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壹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16、歐陽修借閱典籍。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裏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壹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壹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17、蒲松齡草亭路問。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壹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誌異》。
18、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壹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壹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裏,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Ⅵ 關於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壹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誌,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壹次,他為人寫壹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Ⅶ 關於王羲之的小故事(不多於50字)
竹扇題字
據說有壹次,王羲之看見有個老婆婆拎了壹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扇子,壹直賣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說:“妳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妳題上字,怎麽樣?”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妳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壹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壹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壹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7)池水裏的故事200多個字擴展閱讀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鐘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鐘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壹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
Ⅷ 急搜壹篇關於女媧的神話故事,150字左右
1、女媧造人
天地開辟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不知道什麽時候,出現了壹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說,她壹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
有壹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壹點什麽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壹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裏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裏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
她忽然靈機壹動:“雖然,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可單單沒有像自己壹樣的生物,那為什麽不創造壹種像自己壹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想著,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壹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裏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壹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
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家夥,剛壹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
“媽媽!”
接著壹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壹個名字,叫做“人”。
這就是女媧造人的故事。
2、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
女媧背靠大地、懷抱青天,讓春天溫暖,夏天熾熱,秋天肅殺,冬天寒冷。她頭枕著方尺、身躺著準繩,當陰陽之氣阻塞不通時,便給予疏理貫通;當逆氣傷物危害百姓積聚財物時,便給予禁止消除。
(8)池水裏的故事200多個字擴展閱讀:
女媧神話的第壹批的古書籍記載是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以及《楚辭》(雖然《說文解字》記載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媧字,但已亡佚,僅作傳言)。
盡管二書中的記載還比較模糊朦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為職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將《楚辭·天問》中的記載詮釋為:“女媧作成了別人的身體,她的身體又是誰作成的”詰問。
丁山先生則更為明確地認為這兩句話說明:“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固已盛傳女媧造人的故事了。”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媧為樂器始神(發明笙簧等)的記載也應該是女媧造物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似乎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註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學中的浪漫題材,更是缺少關註。
《禮記》與《帝王世紀》、應劭《世本·作篇》作“女媧作笙簧”,可見孔疏不誤。這短短五個字的記載卻成為後代文學家馳騁才華的平臺。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媧造人故事的是《風俗通義》,這則故事雖然正面描寫了女媧造人的事跡,顯示出女媧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其中已經烙上人類社會變遷的影子。
“摶黃土作人”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制陶技術的發明在神話中的投影,而所造人類產生富貴貧賤之分則是人類進入等級社會的反映。
這說明,神話壹旦離開了它自身的生長土壤,它的形態就要隨著新的生長土地而呈現出新的姿態。
網絡——女媧
Ⅸ 關於書法家的小故事,50字左右
1、掘墓偷藝
鐘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癡狂的地步。據說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壹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壹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壹書法家。鐘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鐘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壹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鐘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2、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壹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壹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壹驚,對人說:“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壹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擡,像沒聽見壹樣,專心致誌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著壹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壹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3、鄭板橋學書法
清朝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壹番苦練,最後和前人寫得幾乎壹模壹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壹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壹下說:“妳有妳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麽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壹樣嘛。
我為什麽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壹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麽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後構成了雅俗***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4、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壹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裏。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梁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
結果,姑且讓他壹試之生,廟裏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5、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壹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裏,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壹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壹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壹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並征求魏征的意見說:“妳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壹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妳怎樣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妳直言無妨,朕恕妳無罪。”
這時魏征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壹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