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107829141.html有妳想要的吧。
附帶:《送東陽馬生序》練習
文學常識。
1、宋濂,字?,號?,朝人。有《宋學士文集》。
2、序,是壹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別。本文是壹篇贈序。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內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
3、解題:洪武十壹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東陽,現在浙江省東陽市,明朝屬於金華府。馬生,即馬君則,當時是國子監太學生;生,是長輩對晚輩讀書人的稱呼,作者當時已經69歲。
解釋下列加線字。
余幼時即嗜學致書以觀假借於藏書之家
弗之怠?錄畢?走送之?稍逾約
因得遍觀群書益慕聖賢之道?無碩師名人
嘗趨百裏外?執經叩問?德隆望尊
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禮愈至?俟其欣悅
卒獲有所聞?負篋曳屣?持湯沃灌以衾擁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腰白玉之環?右備容臭
燁然若神人?緼袍敝衣?稟稍之供歲有裘葛之遺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凍餒之患?博士為之師
非天質之卑?流輩甚稱其賢?以鄉人子謁余?
撰長書以為贄言和而色夷故道為學之難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同舍生皆被綺繡
四、解釋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閱讀第壹段,回答問題。
第壹段的主要內容是:
2、文中從哪些方面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作者寫自己求學經歷艱難的目的是什麽?
4、文章開頭的“?嗜學?”壹詞,在文中有什麽作用?
5、作者幼時借書抄書來讀,其原因是“?”與“?”之間的矛盾來決定的。
6、“?加冠”壹詞是什麽意思?妳還能從古代漢語中找出類似的用法嗎?試舉壹例。
7、本文通過典型事例全面的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這與他的功成名就有什麽關系?
8、從文中找出幾處形象描寫的例句,並寫出從什麽角度寫的?
9、作者成人後求師的艱難,包括哪三種情況?(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11、“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麽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12、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妳有何評價?
13、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妳得到哪些啟示?
14、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麽壹段,孫權通過自身體會勸說手下壹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後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麽這員大將叫什麽名字?從他身上妳能獲得哪些啟示?
閱讀第二段,回答問題。
15、第2自然段寫了什麽內容?
16、“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請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麽?(全文中心論點)這句話要說明什麽意思?(通過主旨句的表述,妳能得出什麽結論?)
18、文中“心不若余之專耳”這句話,妳是怎樣理解的?
19、寫出本段中與上文四組對比關系的詞語。
20、本文為更好的達到啟迪,鼓勵和教育青年人立誌勤學的目的,還功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用自己的語言,說壹說這種寫法的作用。
21、“太學生”沒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麽?根據全文內容,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22、第壹段作者求學條件的艱辛和第二段太學生求學條件的優越形成對比。從中妳悟出什麽道理?
23、細讀第二段,談談在“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之間妳贊成怎樣的取舍?
24、.作者認為太學生德不成業不精的原因在於什麽?妳是否也同意他的觀點,為什麽?
25、“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含義是什麽?
閱讀第三段,回答問題。
段重點寫了什麽內容?
27、作者寫此文的意圖是什麽?
28、讀書要善於整體把握,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9、認為讀書苦,幾乎是所有中學生的同感,宋濂之苦,聞所未聞;諸生之福,過之不及。當妳深諳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時,妳對讀書之苦想必會有新的認識。結合課文,說壹說妳的認識。
30、讀完此文後,妳從中得到什麽啟示?
《送東陽馬生序》答案1、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求學之難和用心之艱。
2、幼時求學的艱難;成年後求師的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或四個方面:家境貧寒,無書可讀;無師求教難;
遠道求學,備受艱苦;艱苦的求學生活。或讀書難,要借書,抄書;?拜師難,冒嚴寒頂風雪,到外地尋師;
求教難,常遭“叱咄”;生活難,“日再食,”穿“緼袍敝衣”。3、目的是勸勉馬生不要辜負良好的學習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所成就。
4、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
5、嗜學?家貧
6、古時男子20歲時行冠禮,戴上成人帽子,後來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及笄”女子滿15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奮艱苦的學習生活,正是以壹種堅忍不拔的毅力,為求知而甘願付出壹切,不斷的克服重重障礙,最後才功成名就的。
8、叩問之難:“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 旅途之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之苦,與同舍生的對比:“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9、?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10、他有強烈的求知欲,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獲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14、?呂蒙;
啟示:後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15、寫太學生求學條件的優越
16、四個方面:衣食無憂(無凍餒之患);無需奔走(無奔走之勞);有疑能解(無求師之難)(或有良師指教);書目齊全)。
17、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得出結論:說明學業,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決於主觀上是否努力。
18、告訴後生“們,求學之道在於聚精會神,專心致誌,人的主觀因素起決定性作用。
19、“日有廩稍之供”與“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
“歲有裘葛之遺”與“緼袍敝衣”相對比;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與“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對比
20、?“我”與“同舍生”生活條件的對比;
“我”求學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學習環境對比。 作用:通過對比,自然得出結論,(或推出論點)突出主旨。?鮮明而有說服力。“太學生”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就,就因為他們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缺少勤奮學習的恒心和毅力
作者意在說明在艱難困苦中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但處於優越條件下卻可能業不精,德不成。這根本原因在於用心不專。
我贊成“中有足樂”。 因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甚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24、根本原因在於其用心不專;同意這種觀點,學習條件的優越,不壹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學業,道德上的成長,取決於自己的主觀上是否努力。
25、學習的好壞與天資無關,只是用不用心的問題,更不能去埋怨別人,表明後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點明了寫序的原因和意圖,贊揚馬生,勉勵他刻苦學習。
27、贊揚馬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勉勵馬生刻苦讀書。
28、作者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求學經歷,與太學生的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勉勵馬生刻苦讀書。
29、現在的中學生,認為“讀書苦,”幾乎成了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後,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裏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溫暖的教室裏,卻不壹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麽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30、
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
希望對妳有幫助!